十本穿梭诸天,打爆万界的诸天流小说!
2025-05-15 07:31:02
“黄泉路”瓦屋山迷魂凼:被列为一级禁区,其中谜团至今无法解开
记得前段时间在B站看《少年包青天》,到了“误入迷失森林”的情节处,满屏弹幕都是童年阴影,主角团在树林中迷失方向,白色雾气氤氲其中,时不时还能看见四处散落的动物尸体,配上那个诡异的背景音乐,简直让人汗毛直立。
小时候看电视,以为这样的森林是只存在于影视剧中的地方,后来才知道,大自然是何等的鬼斧神工,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或壮丽或秀美的风景,也有让人毛骨悚然,充满危险的神秘之地。
其中更有一个地方,被冠上了“黄泉路”的恐怖名号,并被封禁了数百年,直到现在仍是一处禁地,由专人看守。
这条“黄泉路”到底在什么地方,它有什么特殊之处会被冠上“黄泉路”的称号呢,又为何几百年前就会被封禁呢?
黄泉路,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是从阳间通向阴间的道路。
而现实中,在我国,也有这么一条“黄泉路”,它是一条二十多千米的山道,就在四川瓦屋山的迷魂凼内。
从环境来看,这条山道可谓是鸟语花香,山林中不仅有400多种野生动物,近4000种名贵植物,这里还是大熊猫、绿尾虹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活的地方,是一处足以与峨眉山相媲美的风景绝佳之地。
可这样一个风景秀丽之地,却一直人烟稀少,罕有人至,知名度远没有峨眉山高,但要说到神秘,峨眉山比起瓦屋山就稍显不足了。因为几乎所有经过这一条路的人,都是生死未卜,甚至当地人称“竖着进去,横着出来。”
这条路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流传下来的古老传说里,迷魂凼和道教有关。
瓦屋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时至今日山林中依旧能看到许多道教遗迹,其中就包含了《张道陵碑》。
追溯到东汉年间,据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云游至此,创立了“五斗米教”,在此传教的张道陵不愿意被打扰,因此设下了一个迷阵。
曾有官兵进山搜寻“五斗米教”的痕迹,最终全部被困死在了里面。
张道陵颇有神通,经常帮助当地的百姓解决困难,还曾斩杀了为祸一方的蟒蛇,还瓦屋山一方净土,瓦屋山的“张道陵降蟒沟”就说了这个故事。
时间来到明朝,迷魂凼里更是不断出现人员神秘消失、杳无踪迹的神秘事件,刚开始是很多当地百姓前往山林中砍柴,却一去不复返。
次数多了之后,当地人便上报官府,官府派人前往山中搜查救援,可这些官兵也是进入山中就消失无踪了。
随着失踪人数的不断增加,迷魂凼一事惊动了朝廷。当时的皇帝是万历皇帝,他又多次派了军队前往瓦屋山展开调查,可惜结果仍旧如之前一样,军队进入山林后便杳无音讯。
在无可奈何之下,出于安全考虑,万历皇帝下旨封山,至此,瓦屋山也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当地。百姓称它为“妖山”,对它都是敬而远之。
道光年间,为了抵御回部军起义,朝廷派重兵驻扎在四川,修筑了防线,封禁了瓦屋山。
自此,这条路开始了数百年的封禁。
此后,便很少有人前往瓦屋山了,年深日久,渐渐地,瓦屋山成了一处杳无人烟的荒山野岭。
不知从何时开始,瓦屋山流传出了一条诡异的传说:有人说,每到夜深时分,便能看到一队身着古装的人,唱着哀歌往山里走去,渐渐没了踪影。
此外,一到晚上,瓦屋山就会出现奇怪的光芒,看上去十分恐怖,风中还能隐约听到呼吸声与嘶吼声,仿佛幽灵在哭嚎。有好奇者偷偷溜上山去,结果往往是有去无回。
因此,这一条山路又被人称为“活死人之地”,又称“黄泉路”。
当然,古代资料有限,流传至今的就更少了,关于瓦屋山的记载不多,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下来的古老传说,时至今日,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开展破除封建思想的运动,不少人或是为了山林中的珍贵资源,或是为了探寻科学的真相而前往瓦屋山。
但迷魂凼的神秘并没有随着现代的科学探索而消除,在瓦屋山,离奇诡异之事仍然时有发生。
某天,一个常年生活在瓦屋山的猎户,带着自己的猎犬入山打猎,这一去,人与狗都没有再回来过。人们对此困惑不解,要知道,那可是一个土生土长又经验丰富的专业猎户。
后来,几个妇女为了贴补家用,相约结伴进山采摘名贵药材,也是同样的结局。
人们都说,进入瓦屋山的山林后,一阵大雾一起,便再也找不到方向。
从1974年开始,一批一批的探险队不断进入瓦屋山的山林中,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探险家、科学家。
可明明刚进去时还是一个晴朗的艳阳天,一进入山林深处天空便阴沉了下来,漫天大雾飘起,让探险家中逐渐失去方向,并且这些大雾还让人感觉身体不适,止不住地想咳嗽。
其实,这些探险队敢进入这样充满诡异的地方,凭借的不仅是自己渊博的科学知识,他们的底气更是那些精良的科技设备给的。
但谁也没想到,指南针、手表这些可以定位辨别方向的设备在这个迷雾中通通失灵了。
甚至连训练有素的信鸽也在迷魂凼里迷失了方向,要知道,就算离家千里,信鸽也能准备的飞回家中,因为信鸽是靠地球磁场辨别方向的。
更让人绝望的是,由于山中湿气太重,那些枯树枝并不能点火,探险队员们根本没有办法点火取暖。
寒冷与身体上的不适,让很多队员都倒下了,队伍陷入了恐慌之中,其中一支队伍靠着一路劈砍树丛才终于走出了这座诡异的大山,而等他们出山后才发现,他们早已不在原来的村庄了,居然已经来到了隔壁县,真是诡异至极。
虽然是砍了三天三夜的树丛,但他们总算是运气好走出来了,但更多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那里。
33岁的青年科学工作者、熊猫专家郑明全为了研究瓦屋山中的熊猫生活习性,带队前往瓦屋山做科学调研,可入山不久后便失踪了。
救援队随即展开搜索救援,却在几天后,找到了郑明全的尸体,他已经因为寒冷而去世了。
谁也不知道,他怎么误入了“黄泉路”。也无怪乎有人说一进迷魂凼,生死就由命了。
根据那些走出迷魂凼的科研人员的表述,对于这条“黄泉路”科学界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电子表、指南针、GPS一定会全部失灵、信鸽不敢飞走、有毒的瘴气的确存在……
但对于迷魂凼到底为什么会带来如此诡秘现象,科学家们只是做了一些猜测,但始终无法有一个定论。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进山的人里,指南针等物品是一律失灵的,尤其是信鸽也失去了方向,也因此众多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磁场影响”这个因素。
但对于磁场是如何发生变异的,又是众说纷纭,有人称是天外陨石落入瓦屋山造成的,又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地的特殊地貌造成的,到底如何,却不得而知了。
至于丛林中会忽然而起大雾,则让不少人认为是瘴气导致,而科研人员们在大雾中渐渐感到身体不适,咳嗽呕吐气喘则似乎更加佐证了这一点,毕竟山林中动植物的尸体经过腐烂,发酵就会产生有毒的气体。
瓦屋山常年人迹罕至,动植物的尸体更是数不胜数,加上山林中十分湿润,更是滋生这些病菌毒素的好地方,风中带着让人不适的毒素,甚至带有迷幻效果似乎也不奇怪了。
可对于这种说法,仍有人反驳:这种瘴气并不存在于整片迷魂凼中,为何人们不管身处迷魂凼何处,就是会迷路走不出来呢?
也有人说是因为重叠幻视的原因,这是一种在深山中常见的现象。
因为林木太过茂密,周围的景象几乎都是重复的,人很难找到标志性的参照物,所以会原地打转走不出去,但这也不能概括其他怪异之处。
后来通过地质学家不断探索,最终发现,迷魂凼大致处在北纬29°32'— 29°34'的纬度之间,也就是在北纬三十度附近。
也许你没听过北纬三十度,但你一定听过直到现在仍旧困扰着全世界一众科学家的诸多谜题:
拥有高度发达文明的亚特兰蒂斯为何突然沉没入海,身处石器时代的玛雅人是如何测算年历,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如何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建造的,三星堆那些模样怪异的青铜器代表着什么……
其实,这些未解之谜都与一条线有关——北纬三十度线。
四大文明古国在这条线上被贯穿,许多文明遗迹也汇聚在这条神秘的纬度线上,而地质学家发现,已被封禁数百年的的“黄泉路”迷魂凼也在这条线附近。
可惜这个研究结果并未能解开迷魂凼的谜题,反而更为其增添了几笔神秘的色彩。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旅游的方式给自己“充充电”,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而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自己没去过的地方或是充满了神秘传说的地方更是比知名的旅游景点更具吸引力。
但事实上,如果出于人身安全考虑,这种旅游并不值得提倡,甚至还会因为某些不确定的风险而导致生命安全。
近年来关于各种驴友不听从当地旅游部门的劝阻,执意前往深山老林从而失踪落难的新闻屡见不鲜,而救援队也为了解救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甚至是伤亡。
瓦屋山如今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可能由于常年封禁,瓦屋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公园之一,引来了不少游人,他们有的是被秀丽风景所吸引,也有不少人是冲着神秘传说前来。
但必须注意的是,当地政府在开发景区时仍然将迷魂凼纳入了禁区范围,并常年有人看守,就是防止外人进入,说明就目前来说,迷魂凼依旧是个充满危险的地方。
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黄泉路”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景点,而且迷魂凼中也的确仍然存在着不少未解之谜,引人探索。
但也要提醒热爱旅行的朋友,千万不要盲目跟从他人或是因为自己的猎奇心理而偷偷前往哦,毕竟如果真的遇到危险,可就不值得啦。
2025-05-15 07:31:02
2025-05-15 07:28:47
2025-05-15 07:26:32
2025-05-15 07:24:17
2025-05-15 07:22:02
2025-05-15 07:19:46
2025-05-15 07:17:31
2025-05-15 07:15:16
2025-05-15 07:13:01
2025-05-15 07:10:46
2025-05-15 07:08:31
2025-05-15 07:06:16
2025-05-15 07:04:01
2025-05-15 07:01:46
2025-05-15 06:59:31
2025-05-14 16:01:50
2025-05-14 15:59:35
2025-05-14 15:57:20
2025-05-14 15:55:05
2025-05-14 15: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