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旅游必去十大景点
2025-06-12 11:02:02
顾绣——刺绣中的奇葩,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首先,请看一下,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援华志愿队空军人员在四川成都拍摄的两张街景照片。据考证,地点大致在成都的东大街上。
成都市顾绣同业工会的门面
抗战时,成都的刺绣作坊里的绣娘在工作
中国有名的刺绣,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有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包括潮绣)等等。这些各有特色的刺绣都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流域,盛产蚕桑的地区,跟丝绸的生产是紧密相关的。由于产生的地域不同,其创作风格在发展历史过程中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不同,其艺术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说起顾绣,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它属于半绘半绣,刺绣、绣书画等作品,是一种独特的刺绣艺术。所以又称“画绣”。其作品主要用于自家保留和作为礼物馈赠之用,在市面上流通的少之又少。
顾绣作品
顾绣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
顾绣作品
明代嘉靖年间上海松江府有个进士叫顾名世,字应夫,号龙泉,官尚宝司丞。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尚宝司丞,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晚年在上海九亩地建筑了一座林园居住,筑园地于今黄浦区露香园路。露香园的园名来自顾名世先生在筑建初期挖池筑山时,曾挖到元代书画大家赵孟的篆书“露香池”三字的石碑,故将自己未来的私家园林住宅,取名为“露香园”。上海明代三大名园之一的“露香园”留给世人最著名的非遗,就是如今名扬天下的“露香园顾绣”。
"名世性好文艺",见多识广,艺术修养较高,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善丹青书法,精于女红,尤其擅长刺绣。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
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薰陶下,她们研究继承宋代"闺阁绣"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她们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作为蓝本,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细心揣摩,技法上创造出散针、套针、滚针等针法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她们将丝线劈为36丝,"其劈丝细过于发,而针如毫,配色则有秘传,故能点染成文,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
顾绣配色精妙。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且做工精细、技法多变。仅针法就有施、搂、抢、摘、铺、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所绣的山水、人物、花鸟均精细无比、灵动精妙。
顾氏家族刺绣的最早的开创者名为缪瑞云,据记载,她为明代上海露香园主人顾名世长子顾其英之妾,在明末清初画史著作《无声诗史》中赞其刺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又有记载其绣人物“须眉老少各不同,笑语欢然并超忽”。缪瑞云自幼便学习刺绣,刺绣技艺十分精湛,进入顾家之后更是观摩了不少名家的画作,后又将名家画作融入刺绣中,达到了“画中有绣,绣中有画”的境界。
缪瑞云在继承了宋绣针法、剪线、配色等传统的基础上,把名家字画中领悟的神韵融入了刺绣创作中,在针法的运用、着色和材料的选定等方面有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又名韩媛)。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显著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画绣"。
顾绣技法传至顾名世孙媳韩希孟之时,顾绣技法在韩氏的专研和细化之下又更上一层楼,韩希孟不仅精通六法,而且还工书善画,绣山水则虚无缥缈,若有若无,摹花鸟则写真传神,生气曼妙,一针一线皆含春意。其绣作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精美如画,名噪一时,世称“韩媛绣”。
韩希孟曾在崇祯七年(1634 年), 广泛搜集宋元名迹,以名画为摹本,加之五彩丝线,运用套针、松针、滚针、网针等针法临摹刺绣,历经数年,汇成数幅方册——《顾绣宋元名迹册》,现今藏于故宫博物院,册页包括《洗马》《瑞鹿》《补衮》《鹑鸟》《米画山水》《葡萄松鼠》《扁豆蜻蜓》和《花溪渔隐》8 件绣作。每幅均绣有“韩氏女红”印章,末开绣题“韩氏希孟”款,对幅均有明代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逐幅题词。其中《洗马》最受称道,作者根据画面不同的景物,选用多种色丝,采用长短线条参差排列、针针相嵌、整齐平铺的“擞和针”为主的多种针法,一丝不苟地绣出了原作的笔墨情趣,丰富了物像的质感。在局部山坡上,韩希孟则巧妙地施加了淡彩晕染,以画补绣,使绣作更具神韵。被时人誉为颇类赵孟画风。
韩希孟在缪氏刺绣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突破了传统刺绣的界限。她着眼于将宋元名画中的山水花鸟和人物作为临摹本,将刺绣画一体化,将画中的形韵彩和刺绣作品结合起来,创作出具有中国写意风格的刺绣作品,顾绣也成为墨画针刺艺术上的延伸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顾绣在明清时期曾风靡全国,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韩希孟 顾绣作品 《湖石花蝶》
早期的顾绣大家在继承宋元丝线勾勒法绣画艺术的基础之上,对绣品技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绣品中往往一笔线条中会出现几种针法的组合,不仅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而且在针法运作上灵活自由,滚针、斜缠针、旋针、接针、钉线绣(钉针)交叉使用,极具表现力。勾勒轮廓时则依据绘本线条走向来调整针迹方向,以斜缠针法顺应笔势,或紧密或松散或长短不一,旋转排列绣制,在表现极为细小且弯曲的烟雾、绒毛等线条时采用曲转灵活的钉线绣。
此绣艺更为别致之处在于,独目创新地用同色线钉针绣为一种辅助针法补正细微处的折光效果。作品中常见为控制折光效果而星星点点、细小难寻的钉针针迹。所绣作品难辨笔墨与丝绣之别,可以表现墨色干涩如枯与水润饱满未干的视觉效果,这亦是早期顾绣的重要特征之一。
清朝时代,顾名世的曾孙的顾兰玉在上海开设了刺绣工房,收容了四方弟子,教授了顾名世的刺绣技法。
后来,顾绣传到上海附近的地区,民间妇女们纷纷效仿,商人开设了绣花庄,收购了顾绣刺绣品,顾绣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大江南北。
直到清朝嘉庆年间,由于顾氏家族的衰退,顾绣也逐渐衰退,几乎消失了。
上世纪20年代,上海松江人一直担任着顾绣的恢复工作。
松江慈善组织设立了“松开心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1年级到初中3年级都设立了女子刺绣班,遗憾的是松开心女子职业学校后来被侵华日军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顾绣作品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鹑鸟图
好在,顾绣的传人已经开枝散叶,不仅在上海地区有众多从事顾绣创作的人,还有远涉广州、成都等地,将这一精湛的刺绣技艺发扬光大。所以,在抗战时的成都,还能看到顾绣出现在街面上,实为幸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十分重视散落在各地的艺术珍宝,顾绣于2006 年5 月20 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顾绣会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夺目光彩。
2025-06-12 11:02:02
2025-06-12 10:59:47
2025-06-12 10:57:32
2025-06-12 10:55:17
2025-06-11 17:39:24
2025-06-11 17:37:09
2025-06-11 17:34:54
2025-06-11 17:32:39
2025-06-11 17:30:23
2025-06-11 17:28:08
2025-06-11 17:25:53
2025-06-11 17:23:38
2025-06-11 17:21:23
2025-06-11 17:19:08
2025-06-11 17:16:53
2025-06-11 17:14:38
2025-06-11 17:12:23
2025-06-11 17:10:08
2025-06-11 17:07:53
2025-06-11 17:0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