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二十六本四月份完本的精品小说合集,书荒读者可以收藏起来!
2025-06-17 16:35:00
丛飞:行善11年,被说“好人没好报”?他女儿的现状告诉你答案
他是一名普通歌手,他没有当下娱乐圈日进斗金的明星来钱快,但是他曾帮助过贫困山区的183名贫困儿童。·
他曾让很多失学的孩童有学上,他曾给很多残疾人带去生活的希望,他也让37位孤儿有了一个能照顾他们的“爸爸”。
他就是丛飞,一个感动中国的光辉人物。
奈何好人不长命,年仅37岁的他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遗孀也于他去世5年后惨遭意外身亡,自己的两个孩子最后也成了孤儿。
现如今提起丛飞时,很多人除了知道他是个大善人外,更多的是想起他的一些“悲情经历”以及他曾帮助过的一些“白眼狼”。
然而,他种下的善因所结出的善果,远非一部分人印象中的那样。
是时候该给丛飞的善果正名了!
接来下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丛飞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留下的两个孩子的现状。
1969年10月29日,丛飞出生在辽宁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给他取名“张崇”,希望他走出农村,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张崇的父亲也是一个热爱表演的人,平常在家喜欢唱东北的二人转。
张崇也喜欢表演,但是跟父亲不同的是,他更喜欢唱歌。
每当从别人家看完电视剧回家后,张崇总爱拿扫帚当麦克风,给父母和邻居们演唱电视剧的主题曲和插曲。
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上海滩》等。
邻居们都夸赞他唱得好,有这方面的天赋,然而对于儿子这方面的爱好,老两口并没有太在意。
毕竟穷人家的孩子的爱好也仅仅只是个乐子,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想法往这方面培养,把它当做以后生存吃饭的技能呢?
虽然家里吃饭的人口多,家境又十分贫寒,但是张崇的父母依旧有着淳朴、善良的品质。
张崇父母也收养了一名孤儿,一个比张崇大两岁的姐姐,而且父亲还经常把乞丐往家里领,把本就很拮据的口粮分给那些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乞丐们。
从小就跟这些时不时就来“拜访”的乞丐们打交道的张崇,也从来没有嫌弃过他们,还经常会把自己手里的饺子和点心分给他们。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善良的种子就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心里。
果不其然,一个人的学识大部分来自学校和老师,但是人格的塑造大部分则是受父母的影响。
贫困的家境致使张崇初二便辍学了,后来几经波折,他找到了一份银行出纳的工作。
有这样一份工作,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然而工作一段时间后的张崇,依旧没有忘记唱歌的梦想。
在现实和梦想之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追逐梦想——进入沈阳音乐学院学习。
1992年,学有所成的张崇只身前往广州,想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然而追逐梦想的道路是崎岖的。
初到广州的张崇找不到演艺方面的工作,只能靠洗碗、搬运这类零工维持生计,常常被迫住在桥洞下。
经常食不果腹的张崇,曾累得晕倒在了草地上,醒来后的他暗暗发誓:我一定要从草丛里飞起来!
于是,他就给自己起了一个艺名——丛飞。
有一次,丛飞正在唱郭颂老师的《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歌声使得一位女孩驻足聆听。
感动之余,那位女孩拿出了600元资助丛飞去参加歌唱比赛。
那个年代的600元,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了,女孩的善良让丛飞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
得以在公众面前露脸,丛飞的表演才能被更多人看见了。
于是有人带着他去深圳搞演出赚钱,没想到一次大型商演结束后,那人把款项全部卷跑了。
重新陷入困境的丛飞,对那人却没有丝毫的恨意,因为他觉得那个人给他提供了宝贵的演出机会。
他心里总是记着别人的好,从来容不下仇恨。
有了一定舞台经验的丛飞,开始出入各种歌厅进行表演,酬劳也从每首歌几十元慢慢地涨到了几百元。
丛飞除了唱歌好听,还擅长模仿名人,搞笑功力也不俗,渐渐地就在圈子里小有名气,邀请他去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多。
1994年,丛飞去到四川参加一场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活动。
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
活动结束后,现场设置了一个为失学儿童捐款的环节,丛飞毫不犹豫地把身上仅有的两千多块投进了捐款箱。
面对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的热烈感谢,丛飞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已。
然而当他听到自己捐赠的两千多元足以让20多个孩子完成两年的学业时,他震惊了。
台下数百名儿童渴望的眼神,让他觉得往后要做的事、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
回想起自己辍学的经历,回想起自己能走到今天也离不开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丛飞感慨万分。
用当下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
更准确地说就是:因为自己淋过雨,因为别人替自己撑过伞,所以想成为更多人的避风港、遮雨亭。
此后的丛飞不断投身慈善事业,因为义演场次增多,需要资助的孩童数量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增大,这使得丛飞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一名小有名气的歌手,丛飞的收入应该是远超普通人的,然而他的家庭生活过得却比普通人更清贫。
起初远在东北老家的父亲,听到儿子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还以为儿子在外面沾染上了什么坏习惯,时常责骂他。
当他得知儿子在外面资助了很多上不起学的孩子时,只是劝告儿子要保证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对儿子的善举进行干预。
2002年,丛飞的第一任妻子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疯狂”的慈善行为,选择了离婚,给他留下来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儿。
那段时间,巨大的精神压力差点压垮丛飞,山区的孩子们寄信给他要学费,他资助过的学生毕业后抱怨他帮介绍的工作不满意……
有一天,丛飞拿着一瓶矿泉水、一瓶安眠药来到了莲花山的一片草地,他想在那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幸运的是,生命中的一束光照进了他的世界。
当时还是朋友关系的邢丹,给丛飞打了一个电话。在电话里,邢丹从丛飞的语气感觉出了异样。
于是她借口需要丛飞的帮忙找到了他,听完了丛飞的哭诉,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邢丹的安慰让丛飞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对于丛飞的善举,邢丹是认同且敬佩的,后来两人走到了一起。
当时的邢丹刚20出头,比丛飞小12岁,有着一份空姐的工作。
年轻漂亮的她选择嫁给没房没车、离过婚还带着一个女儿的丛飞,邢丹身边的朋友很是不理解。
后来丛飞是事迹报道出来,众人才理解原来两人有着同样崇高的追求,是对这个世界的大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2004年,邢丹陪着丈夫丛飞去到了贵州山区,给那里的贫困儿童送学费。
当她看到一群孩子跑过来围着丛飞一声声地叫“爸爸”时,她终于彻底地理解了丈夫“疯狂”的慈善行为。
别人认为自己的丈夫傻,然而他才是自己心中真正的男人。
邢丹说:
只要去贫困山区看过的人,都会被那里的贫困程度所震撼,相信每个看过后的人都会伸出援手,我们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邢丹辞去了航空公司的工作,做起了山区贫困孩子的“全职妈妈”。
例如给孩子们置办文具、回复孩子们写给他们的信,假期有时候还会把一些孩子接到深圳玩。
一些人之所以对丛飞的善举颇有微词,或许是他们没有真正见过贫困山区的样子,也没有理解丛飞把那些孩子当做了自己亲生的一样。
万万没想到,老天给善良的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2005年,邢丹有了两人爱情的结晶。
然而邢丹怀孕四个月时,丛飞就被检查出了胃癌。在丛飞的第一次手术结束后,医生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了。
当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后,丛飞向好友述说了三道医嘱:
1、帮忙劝妻子邢丹打掉孩子,以免影响她今后的生活。
2、转告自己的父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大女儿回辽宁乡下,容易生活。
3、对于那些还在受资助的孩童,请他们帮忙多多想办法照顾。
邢丹从丛飞的朋友口中得知这三条遗嘱后,哭得不能自已。
在这个世界上,他除了这个孩子,已经一无所有了,我怎么可能为了自己把这个孩子打掉,无论如何我都会把他生下来。
唯一幸运的是,丛飞坚持到了孩子的诞生。
后来某些人每当听到丛飞的故事时,印象较深的是丛飞生病期间,仍有一些人不断打电话催学费,对他的病情不管不问,没人去看他,甚至还质问他为什么不守信……
这些例子的确存在,但是绝对不是普遍的。
当人们提起丛飞时,如果仅仅只想到那些“白眼狼”特例,那是对丛飞的不尊重,是对慈善的亵渎,是部分媒体的不负责任。
丛飞生病期间,有很多社会人士被他的善行所感动,纷纷给他捐款,只不过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把大部分款项捐给了山区的孩子。
很多山区的孩子知道丛飞生病后,因为没有办法去到深圳看望他,只能写信慰问。
贵州的一位高中生罗某艳写信给丛飞,希望丛飞爸爸的病快点好,等他康复以后,等自己毕业以后就带丛飞去看大海。
并且表示自己会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丛飞资助的第一个小孩高果,当时就读于西安音乐学校,同时也是丛飞的弟子。
高果对记者说:
丛飞老师对我恩重如山,一直义务教我声乐,还接我到深圳家里,没让自己出过一分钱,没有丛飞老师,他绝对考不上音乐学院。
湖南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胡某词先生,曾经接受了丛飞八万多元的资助,使得他顺利读完大学,还成为了一名作家。
得知丛飞生病后,胡某拖着不便的身子专程赶往深圳看望丛飞,他还告诉丛飞,自己现在有能力并且也资助了6名学生。
诸如此类的感恩事例不少,这才是丛飞真正想看到、想听到的话,这才是他这种下的善因所结出的部分善果。
所以,媒体的报道、观众的注意力不应该只是放在那些忘恩负义的特例上。
对于那部分人,我们应该遗忘,他们种下的因一定会结出相应的果。
2006年4月20日,丛飞不幸离开了人世,终年37岁。
深圳人民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位英雄人物送行。
积极乐观的丛飞在生病期间一直以笑脸迎人,并且还跟邢丹约定:
不管以后什么样的结果,一定要微笑地面对每一个人,不要给大家一种很悲、很痛的感觉。
所以丛飞所有的病房照片,全部都是微笑示人。
在丛飞的追悼会上,6个月左右的小女儿盯着爸爸的照片,很开心地跟爸爸“聊天”,全场都很安静。
可是过了一会儿,或许是宝宝感觉出了爸爸要永远地走了,突然哭了。
现场所有人听到宝宝的哭声后,都止不住地哭了出来。
这位致力于慈善事业11年,累计捐款超过300万的爱心歌手,最后的一个善举就是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有需要的人。
有五位患者受益于丛飞的眼角膜,得以更清晰地看着这个美丽的世界。
丛飞去世后,当地成立了"丛飞助学专项基金",保证了那些让丛飞牵肠挂肚的贫困孩童继续学业。
深圳当地询问丛飞的父母有什么困难需要帮解决时,丛飞的父亲张万军说:
我还有两个儿子,他们肯定会赡养我们且帮忙抚养丛飞的女儿睿睿,儿子的爱心之举赢得市民的尊重,做父母的不会再向社会伸手。
这朴实善良的一家人,为社会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自始至终也没有想过索取,实在令人钦佩。
2011年4月13日,丛飞的遗孀邢丹,在乘车返回家里的高速路上,被几个社会青年随意扔掷石块砸中,抢救无效身亡。
不幸的事情再次降临在这个家庭,使得才5岁大的小丛飞从此成为了孤儿,让人心痛不已。
现如今,距离丛飞去世已经过去了15年,距离邢丹去世也已经过去了10年。
丛飞的大女儿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
自邢丹去世后,当地成立了“丛飞孩子关爱计划”,确保向两个孩子提供大学毕业前生活、学习方面的保障。
并且这15年期间,“中国好人”姜达敖老先生每年都会资助丛飞大女儿一万元的费用,从不间断。
如今已22岁的她,明年就要从父亲曾经就读的沈阳音乐学院毕业,希望她能够平安幸福,做一个像父亲一样伟大的歌唱艺术家。
丛飞与邢丹的小女儿则一直是由外公外婆抚养,现如今15岁的她已经亭亭玉立。
丛飞和邢丹的好友这15年来也一直像亲姑姑一样照顾着这个孩子,希望她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丛飞的事迹有些悲伤,但是丛飞的人生是伟大的。
对于那些质疑丛飞的善行是“病态慈善”的人,本人想说的是: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就去否定别人的能做到的事。
你可以从丛飞是事迹中得到启发,但是一定要尊重他的伟大,尊重他的善果。
正如感动中国写给他的句颁奖词:
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
善良的人宁愿自己过得不如意,也看不得人间的疾苦,总想倾尽自己的心血,给世间带去一点温暖。
其实丛飞又何尝不想给父母、给妻子女儿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在他的弥留之际,他曾向采访他的记者袒露过心声,原本他是打算等资助的那帮孩子学有所成后,自己再好好孝顺父母,好好陪陪自己的妻子女儿。
奈何老天给予他的时间太短了,只能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一些人常说“好报”,局限于寿命的长短、少遭磨难。可是疾病和灾祸的发生大部分都是很难提前掌控的。
在物质上,丛飞有愧于家人,但是他给两个女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难道不属于好的回报吗?
当下的娱乐圈,正是需要“丛飞精神”洗礼的时候。文艺工作者的公德、私德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践行德艺兼修是每个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9月初,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文艺节目及人员管理的通知;11日,中演协联合14家平台发起了《构建清朗网络文化生态自律公约》。从演艺人员到媒体传播途径进行了全方面的改进措施。
这个时候,“丛飞精神”更应该得到媒体的再次宣传和众人的响应。行为方面的约束和要求配合精神方面的洗涤,势必能使娱乐圈乃至整个网络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拓展生命的宽度才是活着的意义。“丛飞精神”必将长久地流传下去。
作为普通人,可以理解不了标杆人物的壮举,但是需要给予最大的尊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言善行皆是“善”,恶言恶语亦为“恶”。
2025-06-17 16:35:00
2025-06-17 16:32:45
2025-06-17 16:30:28
2025-06-17 16:28:13
2025-06-17 16:25:58
2025-06-17 16:23:43
2025-06-17 16:21:28
2025-06-17 16:19:13
2025-06-17 16:16:58
2025-06-17 16:14:43
2025-06-17 16:12:27
2025-06-17 16:10:12
2025-06-17 16:07:57
2025-06-17 16:05:42
2025-06-17 16:03:27
2025-06-17 16:01:12
2025-06-17 15:58:57
2025-06-17 15:56:42
2025-06-17 15:54:27
2025-06-17 15: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