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3位书记搭班的“博士市长”,拟任江苏最年轻地市一把手
2025-06-22 07:04:14
乌盟往事:⑩“二后生”唱的讨吃调,敢笑话二人台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讨吃调,又叫门楼调,俗称麻烦调,最早流行于坝上地区,与二人台有着不解之缘。
现在,二人台成了濒临灭绝的保护对象,而讨吃调高调登场,各种良莠不齐的直播充斥网络,出现了一种冷热悬殊的落差。
面对讨吃调的风骚,争风吃醋的调侃,互相拆台的诋毁,讨吃调忘乎了所以。这种现象,让二人台老艺术家们非常着急,又无能为力。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清末民初,特别是日伪统治时期,口里遭遇灾害,大量流离失所的人走西口(走东口)进入绥远和察哈尔地区垦荒。
传统意义上的坝上五县,有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沽源县、商都县。
这五个县,民国时期归察哈尔,后归张家口,1958年还合并成张北一个县,最后1962年商都县划给了内蒙古。
现在,说起坝上,人们多想到张家口北部的几个县,还把承德的塞罕坝纳入范围,商都县逐渐被坝上人遗忘。
就是这个商都县,从察到冀,再到蒙,连着晋察冀蒙四地,是“讨吃调”的兴起之地。
商都县称为“讨吃调之乡”,当之无愧,这里是著名的二后生“挖眼睛”故事发生地,还有二后生等一大批民间艺人。
当然,商都县不愿意要“讨吃调之乡”这样的“好名声”,商都更愿意要“薯都”这样彰显物质文明的好名声。
所以,县志里不屑于讨吃调,连一句话都没有记载。相反,详细记载了二人台。猜想,这是嫌弃讨吃调丢人现眼。
商都这块土地,不只出产山药蛋,还出产讨吃调艺人,他们都统一叫草根艺人,以区别于明星大腕儿,给所唱的讨吃调起名叫“门楼调”,但还是脱不了“破烂玩艺儿”的感觉。
你说讨吃调登不上大雅之堂,但老百姓都能哼哼几句,包括我。你说讨吃调不入流,但在老百姓中喜闻乐见,讨吃调凝聚了民间的呱嘴、调侃和伤感。
在当地人看来,“商都二后生”的知名度,远比一县之长要高得多,十里八乡都知道有个二后生,而不知道父母官是谁。
以二后生为代表的艺人们,把讨吃调推向了市场,推向了流行,靠直播带货自食其力还过上了好生活,这是讨吃子摘掉讨吃帽子的最典型的故事。
可惜,二后生命不长,2021年在一次直播中,在与别人拌嘴摩擦中突感不适,倒在了直播的工作岗位上,这是典型的“工伤”,据说现在还在打官司。
二后生的《剜眼睛》,既讨吃又风流,既可悲又可恨,成了讨吃调的巅峰之作,成就了二后生的“名”,登上了讨吃调的“巅”,二后生之后,再无二后生,有一种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悲凉。
县志是一个县的全部家底,县志里看似冷冰冰的三言两语,勾勒出了这个县的前世今生。
翻开《商都县志》,二人台作为商都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名有姓记录了一批艺人,或者叫传承人,有高乐美、郭有山、游占奎等国家级省级会员,也记录了起源和发展。
现如今80多岁高龄的二人台表演艺术家高乐美,是东路二人台的活化石,传统二人台曲目都唱过,还收集编写了二人台教材,河北曾有人出价30万要买断这套资料的版权,但高乐美选择了捐献给了商都县政府。
如今,高乐美办了东路二人台传习所,要把二人台这门民间艺术传下去。传习所,这个名字很特殊,一定是有识之士想出来的,历史上王阳明办过传习所,王阳明的思想叫传习录。
东路二人台传承人 高乐美
二人台发源于山西、河北一带,随着走西口传入,成熟于内蒙古地区。区别于“西路二人台”,坝上地区的二人台叫“东路二人台。
西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绥远地区,就是现在的呼市、包头、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地区。东路二人台主要流行于坝上地区和原察北地区,就是现在的张家口坝上、乌兰察布、大同雁北、锡盟等地区。
西路和东路有相同的曲目,《走西口》《五哥放羊》等是相同的曲目,也有不同的流派,因地域不同而“调子”合不来。
今天看来,可以这么说,二人台起源于晋剧“大戏”,简化后变成“小戏”二人台。直到现在,这个地区的老人们还说,大戏就是晋剧,小戏就是二人台。
但是,县志里就是没有讨吃调(门楼调)这一说,地方志包括绥远志、乌兰察布志等史志里也没有记载,但讨吃调的确存在,还喜闻乐见,可见有其生命力。
深挖二人台历史,不难发现,早期的二人台就是个“玩艺儿”,山西大同叫“蹦蹦儿”,从这些名词的字面意思上,就可以想象得到,二人台的娱乐性。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察北地区牧场的放垦,大量山西、河北籍流民涌入开荒种地,从晋剧衍生简化,吸收了杂耍卖艺,二人台横空出世。
当时在察北地区,最有名的二人台是秦五达的戏班,整合了太原、大同地区的艺人,来到了丰镇、兴和、集宁、陶林一带,最终落脚在商都县。
起初,二人台简单,行头也少,当地口口相传一句顺口溜:
秦五达的戏,破铜烂铁器,踢飞脚,露鸡鸡…
秦五达早期的二人台,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形式,演出不收费,不卖票,免费看,是以戏聚赌、以赌养戏的手段。
在秦五达的戏台旁,就是赌场。这边唱大戏,那边“押宝”赌博,秦五达就是赌场的老板。
这种赌博形式简单刺激,当地人也叫“掏宝”,铺一块毡子,划上“+”符号,庄家掏一二三四中的一个数,在吆喝中其他人来押。
免幺去二不要三,来四就干赚。
红杠吃香的,黑杠喝辣的。
秦五达的戏班在商都县赚得钵满盆满后,在县城北面置地上百顷,彻底扎根商都县,为察北地区的二人台打下了基础,后来,这种二人台演出形式和剧目广为流行。
解放后,地方政府成立了文化剧团,设专职演员,为乡村培训了大量业余演员,二人台真正走入了基层,逢年过节进行演出。
在这种土壤里,讨吃调从一开始就拜二人台为师,有半句没半句地模仿,加上讨吃要饭的需要和场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讨吃调。
讨吃调自成体系,有它自己的调子,旋律简单,唱词自编,内容不乏低俗,很多是糟粕,但吸收借鉴了二人台,人们往往与二人台分不清。
讨吃调的“低下”“低俗”,体现在官方不认可,没有人为它整理提炼为成型的曲目,任其野蛮生长。
但是,传统二人台演出越来越少、演员越来越缺乏,是不争的事实。相反,讨吃调借助网络直播平台,夹杂着打情骂俏大行其道。
有人喜欢,有人嗤之,讨吃调和二人台在各自的路上行走。二人台需要扶持发展,但讨吃调野蛮生长,讨吃调的红火甚至盖过了二人台,有点笑话二人台的意思。
是艺术吗?是艺术繁荣吗?是群众喜欢吗?讨吃调和二人台未来将会如何?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文化问题。
参考资料:
1.《商都文史资料集锦》之《双面秦五达》,王学吾著
2.《商都文史资料》第二辑,商都县政协编
3.《商都县事情》,商都档案馆影印版
4.《话说内蒙古-商都县》,薛万元主编
2025-06-22 07:04:14
2025-06-22 07:01:59
2025-06-22 06:59:44
2025-06-22 06:57:29
2025-06-22 06:55:14
2025-06-22 06:52:58
2025-06-22 06:50:43
2025-06-22 06:48:28
2025-06-22 06:46:13
2025-06-22 06:43:58
2025-06-22 06:41:43
2025-06-22 06:39:28
2025-06-22 06:37:13
2025-06-22 06:34:57
2025-06-22 06:32:42
2025-06-22 06:30:27
2025-06-22 06:28:11
2025-06-22 06:25:56
2025-06-22 06:23:41
2025-06-21 1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