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妇女节特辑-海棠花下静候的身影《李知凡太太》
2025-02-14 14:44:03
韩子栋被军统关押13年,靠装疯成功越狱,小说《红岩》改编其故事
读过小说《红岩》的读者,对其中经典人物角色“疯子”华子良想必是很熟悉的了。

全国解放前夕,华子良是一位潜伏已久的共产党员,在白公馆内卧薪尝胆,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华子良在生活中,却有一个真正的原型。
而他的经历,比小说里的情节更加曲折,也更加值得敬佩。
……
(1)苦难一生
1909年,韩子栋在山东阳谷的韩庄村出生。
他的运气比较好,出生在一个乡绅家庭,但他的运气也比较坏,因为到了他这一代,已经没落了。
家中虽然还有些地,但家中人,却没有一个会种,所以只能靠土地的租金维持生计。
而在韩子栋7岁的时候,家庭又开始分家。

据韩子栋后来回忆,父亲为了重振家业,对节俭十分看重,他和哥哥只有一个人能够读书。
韩子栋7岁的时候,就要学会砍柴,而且这一干就是5年,直到韩子栋12岁的时候,他才能进到学堂,但是下地干活,仍然是每天下课都要做的。
不过好在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因为在父亲的经营下,家庭逐渐也好起来。1934年,家里已经有了60多亩地,还雇佣了个长工帮忙耕种。
这时候,父亲希望韩子栋,可以继承他的家业,把家族传承延续下去。
但是韩子栋却并不想过一辈子这样的生活,从小的磨难和苦楚,让他明白,只有心怀鸿鹄之志,自己才能走出这个山村,甚至这个城市。
所以他向父亲提出了读书的请求。
但父亲没有同意,但好在韩子栋的哥哥和嫂子,对他的决定很是欣慰,鼓励他去读书,并答应会资助他。
就这样,1925年,16岁的韩子栋成了山东省立二中的一名学生。
进入了学校,韩子栋就像鱼儿进入了水一般,他在这里接触了新的思想,也有了新的知识的积累。

而正是这时候,五卅(sà)运动爆发——大革命达到高潮。
韩子栋受革命思想影响,在此期间加入了国民党,主要从事工人运动工作,之后又从事了教育相关的工作。
不过在这4年的时间内,韩子栋慢慢转向了共产党的主张,开始倾向于解放劳苦大众。
1929年,韩子栋被派往淄(zī)博煤矿搞工人运动,在此期间,为了维护工人,韩子栋组织工人运动,但却因此得罪了当地的资本家。而国民党看他如此维护工人,也认为他与共产党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反动派当下就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准备杀了他。
好在,韩子栋早得到了消息,早早逃开了追捕,不过他也从这时,过上了被通缉,四处躲藏的生活。
之后,韩子栋来到了北京讨生活,但就在逃亡的途中,他也没想要放弃学习知识,他决定一边在春秋书店打工,一边在学校读书。

但就是因为他这个决定,他遇上了改变他一生的那个人。
那个人叫周怡。
有一次,她到书店看书,无意间和韩子栋交谈了起来,聊了一会,她对这个半工半读的学生十分有好感,了解了韩子栋的底细后,周怡告诉了韩子栋一个她的秘密。
那就是,她其实是中共特科的人,现在特科刚组建,正在发展成员,周怡问他是否想要加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韩子栋当然愿意,很早的时候,他就对加入共产党十分憧憬。
而在信中韩子栋也说道:“从这天起,我觉得我靠近了太阳……”
他经过严格的考察后,成为了一名地下党,而春秋书店也成为中共北京特科的秘密办公点。
就这样,韩子栋开始了他的“地下革命”。
……
(2)监狱里的“肖申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过去了很久,但反动派仍然没有放弃追捕共产党员。

而当时特务头子戴笠,在北平建立了华北区特务机构,也就是以前俗称的“蓝衣社”。
这个蓝衣社算是特务的“心脏”,众多机要情报都在那里流通。
为了获取敌人的情报,党组织考虑到派机敏的韩子栋过去卧底,打入蓝衣社,截取情报。
而韩子栋又开始了他的卧底生活。
为了得到更多的情报,他就在学校打着“蓝衣社”的旗号发展社员,并且通过这些人获取了更多的情报。
而韩子栋也不负组织期待,他为组织获取了大量情报,而且价值巨大。
1934年秋天,韩子栋以母亲病重为由,回山东老家,因为他感觉敌人已经察觉到了他的身份。
临行之际,老朋友周怡交待给韩子栋两件事,并且嘱咐他,几个月后,等风平浪静后再回北京,之后周怡又把接头地点,和接头暗号告诉了他。
躲避了三个月后,韩子栋认为风波已经过去了,便回到了北平。
但韩子栋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三个月里,北平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多名组织成员被抓捕。

而前去接头的韩子栋自然也没有幸免,于1934年11月6日,被捕入狱。
韩子栋被捕后,特务机关很快掌握了他卧底的身份。
因此,气愤的敌人经常对其进行严刑拷打,妄图从韩子栋身上打开缺口,得到更多的信息。
但是韩子栋意志坚定,无论怎样的酷刑,他都闭口不谈,横眉冷对。特务们见无法得到有用信息,但又不愿就此放过他,于是就将他列为政治犯,判处了无期徒刑。
韩子栋入狱期间,国内形势大变,1931年,抗战爆发。
但韩子栋仍然没有得到释放,反而被押送到汉口、益阳的监狱,最后被押送到了重庆白公馆关押,而白公馆正是小说《红岩》中的情景地点。

韩子栋在被捕的前六年,一直是在幽闭的空间中,因此韩子栋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压迫。
据韩子栋后来回忆,白公馆有三层警卫,第一层是管理员,第二层是宪兵,第三层是交通总队。
虽然白公馆对外号称军阀公馆,谁能想到这里竟是人间炼狱一般的秘密集中营?
所有的“犯人”进牢,首先忘记自己的姓名,如果有谁没做到,轻者一顿刑罚,重者直接拖出去残忍杀害。
而犯人进牢时,特务要从头发梢,到脚底板,全部搜查一遍,以防藏什么东西。
完了之后,每人定一个号码,而且为让犯人产生畏惧,特务们还说装了窃听器,时刻监视着他们,但后来韩子栋找来找去,都没找到,才知道特务们撒了谎。
而牢房里常年阴暗,昼夜不分,犯人们只有通过除夕夜的鞭炮声,才知道时间又过了一年。
为了能活下去,继续革命,韩子栋想尽了办法。
为了身体,他必须运动,但是牢房里人挤人,根本没有走动的空间。于是他就沿着“8”字路线不断走动,保持运动。

但也免不了遭遇敌人的一顿刑罚,但他还是坚决不承认,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长时间的监狱刑罚,让韩子栋变得神情恍惚,蓬头垢面。
而为了转移敌人注意力,韩子栋干脆就把自己伪装成一个疯子,后来每次放风的时候,韩子栋就在那里像傻子一样疯狂地跑动。
起初,特务们都以为韩子栋是装的,但是时间久了,连敌人们都觉得他是真疯掉了,都认为韩子栋是关的时间太长,关傻了。
毕竟之前在监狱中被逼疯的人也是有的。
由于韩子栋已经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看起来十分苍老,所以大家都叫他“疯老头”。
有一天军统特务头子,到白公馆看守所审问犯人,突然发现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在监狱外面活动,他有些奇怪:“这人怎么在外面?”
监警告诉他,这个老头被关疯了,让他在外面活动活动,不会惹事的。

不过特务头子可不是普通人,仔细观摩韩子栋后说道:
“我看他是装疯哩,疯了的人眼神哪有这么亮的?”
就这样看守所的特务,又把韩子栋关了几个月,但后面时间久了,特务们也不在意了。
……
正所谓再阴暗的角落里,都会有光明的痕迹。
即使在人间炼狱般的白公馆里,我党被关押的犯人仍然建立了一个秘密的党支部,而韩子栋也在其中。
每个人在狱里向反动派发动斗争,争取改善生活,此外大家也在找机会伺机越狱,并且把反动派秘密囚禁的消息,透露出去,争取合法的营救。
这样做果然有效果,经过斗争,特务们答应将监狱内的伙食和小卖部交给犯人自己管理,并让韩子栋当了管理员。
当然,特务们选他,是因为他关押时间长,平时疯疯癫癫,没有什么风险,加上这个韩子栋对重庆根本不熟悉,就算出去采购,也跑不出去的。
但特务们又怎么知道,韩子栋等人的求生的意志呢?
在特务的带领下,韩子栋每次上街,闭口不言,但却暗暗观察监狱四周岗哨,并画了一张分布图交给了监狱内的党支部,以备后用。
而且每次采购,他都安安静静,谁都看不出他有要逃跑的迹象。
就这样,时间一点点悄然流逝。
可是白公馆内党支部的越狱计划,快要准备好的时候,意外却发生了。
1946年8月,被关押在白公馆内的党组织领导罗世文、车耀先同时被残忍杀害,尤其解放战争国民党失利后,特务们就把战场上失败的怨恨,对准监狱里面的革命人士。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众人决定让韩子栋先逃走,因为他是最可能逃掉的。
1947年8月18日,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天,几个特务们上街采购,韩子栋也跟着去了,恰巧那边几个特务一时手痒,便去了麻将馆,而他们就让韩子栋和一个勤务兵在门口等着。
韩子栋不动声色地摸了摸口袋,一直备着的小刀,他把身上的箩筐扁担放下,拿出一些钱来,做了个吃西瓜的样子,意思是让勤务兵去买西瓜,大家一起吃。
勤务兵一看这天,顿时感到口渴,便也没多想,一把拿过钱就去了。
韩子栋按照之前党支部众人商定的办法,立即行动起来。
他逃出了要往山多的地方跑,然后想办法换装,白天能走的时候,要想法和抬滑竿(重庆山区的一种职业)的接近,然后抬滑竿的大部分都是穷苦人,可以寻求帮助,最后如果挺过了白天,晚上看准一个星座走,否则,就容易迷失方向。
如果逃出了,就一定要过河,这样军犬就闻不到味道了,然后记得往川北跑,那面有红军队伍。
就这样,韩子栋果真逃了出去。
而特务们知道他逃跑之后,大为震怒。
因为他们秘密拘禁革命人士的事情一旦曝光,后果不堪设想。
特务们立即调来大量军车,沿途搜查旅馆和店铺,并且兵分两路分别追击。
而他们当然找不到了。
因为此时的韩子栋,并没有一味地向川北游击区逃窜,因为他的口音和衣服,都有暴露的风险。
他最后是沿长江北行,乘船从重庆到武汉,再乘火车到了河南许昌。
而韩子栋为什么要去许昌呢?
这是因为在监狱的时候,韩子栋认识了一位叫郑绍发的人,两人交情颇好,约定到河南后一定要去家中找他。
这个郑绍发可不一般,据说他是到重庆找老蒋认亲的,但却被戴笠关押了起来。
但特务们也不敢对他怎么样,拿不定他是不是真的亲戚,因此郑绍发在监狱中,不仅过得比外面还好,而且还能自由出入,游玩喝茶。
起初韩子栋并不信任郑绍发,但是在他被特务肆意欺负的时候,郑绍发会主动解围,而且郑绍发还把自己买的一些衣物食物,偷偷送给了韩子栋。
一来二往,两人才渐渐熟了起来。
郑绍发被放出去的时候,就与韩子栋约定,到河南后要去家中寻他,并且告诉了他家的位置。
韩子栋跑出来后,许昌并不是最后的落脚点,他想回到华北解放区,找到组织,但郑绍发的家,倒是可以作为中间休息的地方,也方便他听听外界的风声,好决定下一步的动作。
但他这一路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3)13年的坚持
为了甩开后面的特务,韩子栋稍微歇息后,便赶起路来,他先是花光了身上所有钱,以大价钱雇佣了一艘船,星夜赶路。
之后,他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赶到一个叫赵家沱(tuó)的地方,并在那草草地休息了一下。
然后又以免费打工为由,成功登上一艘前往湖北的船。就这样一路上划船打杂,韩子栋终于到达了湖北。
之后,又连忙通过泥泞的小路,走到了汉口,而这时,韩子栋搭上了火车,而这个火车是直达河南许昌的。
终于,经过了重重磨难,韩子栋通过郑绍发留下的地址,来到了郑绍发家,见到了几年未见的郑绍发。
他看见韩子蓬头垢面的样子,便知道他逃出来了。他十分高兴,热情招待了韩子栋,并让他住到战争结束了,再做打算。
但韩子栋没有答应,他现在急切地想要见到党组织,把监狱的秘密公之于众,他也想赶紧回到家,见到自己的妻子。
郑绍发理解他的心情,于是他帮韩子栋凑足了路费,并让搞到了一张通行证,送韩子栋离开了许昌。
1947年10月3日,韩子栋装疯卖傻13年,终于回到了解放区。
经过短暂的汇报和休整后, 阔别家乡多年的韩子栋,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山东阳谷韩庄村。
虽然他此时才39岁,但经过十几年的监狱生活,早已满头白发,老得不成样子。
当他敲开自己家门时,妻女都没有认出来,村里人,甚至连家人,都早以为他已经死了。
许久之后,妻子认出他的那一刻,顿时泪流满面,扑在他怀里,情绪久久不能平息。
而韩子栋也是老泪纵横,相顾无言。
……
在家中休养了一段时间后,韩子栋立即找到党中央,把狱中的情况上报,请求组织尽快救出狱友。
1948年,他来到西柏坡,提交了一份三万余字的脱险报告,经过组织审查,韩子栋终于恢复了他的党籍。
时任组织部副部长安子文感慨地说:
“你能经受长达13年的秘密监狱生活的考验,即使在全党的党员中也是不多见的哩!”
当他问韩子栋有什么要求时,韩子栋说:
“只...只希望再活几十年哩,能亲眼看到蒋家王朝覆灭,再看到建成社会主义哩!”
……
解放后,韩子栋先后在中央部委工作,并于1958年被调入贵州担任贵阳市委副书记,以及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
但是,后来有人不相信韩子栋能够从重庆集中营,越狱成功,因此怀疑他是敌人故意放出来而潜伏下来的特务。
但好在,韩子栋一直给上级写信反映,并且有当年的同志为他证明,而且还找到了当年敌人追捕他的证明材料。
虽然最后没事,但当年,韩子栋的生活也是受到了影响。
1979年,正在撰写“西安事变”有关文史资料的宋振镛,到贵州看望了韩子栋,当年他弟弟和韩子栋在监狱里认识。
看到他们一家的生活困境后,宋振镛把他的情况如实反映给了中央,而不久之后,韩子栋的问题就获得解决。
而韩子栋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韩子栋和家人彻底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但韩子栋每每谈起那段在监狱里的生活时,他都感叹不已。
他说,每次他回忆起,自己那13年牢狱生活都十分触动,而且阴影一直挥散不去。
他每当听到炒菜时的声音时,就会想起监狱中的生活,然后就像被关进一个黑盒子里一般,心跳加速,汗毛竖起。
而且他每次都是心中烦躁,然后连饭也吃不下去。
但就算这样,他也要不断向别人提起,传播给更多的人。
因为,他必须面对这段历史,然后需要回忆,帮助那些曾经的战友们,恢复名誉,评定烈士。
比如之前的张露萍就是这样。
韩子栋刚调入贵州工作时,便来到张露萍的坟墓。
当年张露萍,是受中共南方局委派打入军统电讯处,被羁押到监狱时,成为了韩子栋的狱友。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解放后,因为没有具体的证据,历史信息也不全面,因此张露萍迟迟没能评定烈士。
而韩子栋知道后,便下定决心,为张露萍争取烈士身份。
而他的努力是有用的,在韩子栋等人的坚持下,经过相关部门的调查, 1983年,张露萍的历史终于被搞清楚,张露萍也被追授为国家级功勋烈士。
当然,韩子栋也没忘记曾经帮助过他的郑绍发。
郑绍发在新中国成立后,曾因为跟蒋介石的关系,被抓进去一段时间。
而他的家庭遇上了河南闹饥荒的年头,所以自那时起,郑绍发家庭的生活一直很艰难。
韩子栋知道之后,派人送去了一些钱财,但郑绍发最后没有要,可能也是怕牵连他吧,不过郑绍发,还是对他这样的举动很是感动,于是郑绍发经常对人说:
“我早就看出他是好人,是讲义气的朋友哩!”
见郑绍发没收下钱财,韩子栋特意写信给当地政府,告诉他们郑绍发曾冒着危险,掩护共产党人的事迹,希望政府能救助他们,帮他们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
而郑绍发去世后,韩子栋也没有忘记他的女儿,他经常写信和寄些东西给她,而写信的落款,通常写道:老战友韩子栋。
……
星移斗转,他的故事被小说《红岩》改编,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疯老头”华子良的故事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而这个故事也慢慢被演化成传奇小说、京剧戏曲等各种文艺形式,传播于世。
1992年5月19日13时35分,因患肝癌,韩子栋离开了人世。
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老人,走完了他革命的一生,享年84岁。
韩子栋60年的革命生涯,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在面对无数的荆棘与苦难,利诱和威逼时,如何以坚韧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直达信仰的彼岸。
……
2025-02-14 14:44:03
2025-02-14 14:41:48
2025-02-14 14:39:33
2025-02-14 14:37:17
2025-02-14 14:35:02
2025-02-14 14:32:46
2025-02-14 14:30:31
2025-02-14 14:28:15
2025-02-14 14:26:00
2025-02-14 14:23:45
2025-02-14 14:21:30
2025-02-14 14:19:15
2025-02-14 14:17:00
2025-02-14 01:26:13
2025-02-14 01:23:58
2025-02-14 01:21:42
2025-02-14 01:19:27
2025-02-14 01:17:12
2025-02-14 01:14:57
2025-02-14 0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