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上仙:公主是你命定之人!(完)
2025-02-15 06:03:51
实用贴!常识千万别放弃!教你四个方法提升常识判断正确率

常识不好做,更不好复习,但如果在做题过程中用上一些小技巧与方法,对于提升我们的准确率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博士邱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做常识的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绝对化的表述往往不是正确选项
理论基础:按照辩证法,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因此,绝对化的表述往往是错误的。不是说绝对化的表述一定错误,而是说,绝对化的表述的错误概率远远高于非绝对化的描述。这其实就是文科类的做题技巧罢了。
例1、【2013年联考省份真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翻番”,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下列关于“两个翻番”表述错误的是:
A.党的十八大首次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提出了量化目标
B.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收入预计都能够实现倍增
C.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是GDP翻番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D.到2020年我国的GDP预计将超过2000年GDP的4倍
【解析】本题根本不是考察公考考生对“两个翻番”的准确理解。考生们只要看B选项,“每人”、“都”这种绝对化的表述往往都是错的。本题选择B。
例2、【2015年北京公考真题】下列对经济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恩格尔系数的降低,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利率水平的变化与国外资金的流入流出具有相关性
C.国内生产总值又称GDP,是衡量我国经济状况的经济指标之一
D.一个城市要提高GDP的增长速度,就必须发展工业,招商引资
【解析】D选项“要,就必须”为绝对化表述,属于错误表述,选择D。
例3、【2015年天津公考】DNA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执法部门侦破案件起到重要作用,有效的减少了错案的出现。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同一家族每个人都相同
B.DNA是一种蛋白质,每个人都不同
C.只有染色体才是遗传物质,父子之间一模一样
D.DNA是一种遗传物质,它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
【解析】不需要真正了解DNA的相关知识。选项ABC属于绝对表述,可以排除,本题选择D。
例4、【2015年河北公考真题】.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就需要:
A.政府行使立法权 B.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D.社会实现绝对公平
【解析】C。A选项,政府行使行政权,立法权由人大行使,排除。B选项,直接民主适合于小国寡民,现代社会主要是间接民主,排除。D选项,“绝对”是典型的绝对化表述,因此错误。且绝对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选项D属于典型的绝对化表述排除。
二、并列选项往往不是正确选项
理论基础:所谓并列选项排除,基本原理在于绝大多数的公考客观题目都是单项选择,既然是单项选择题目,自然排除并列选项的,因为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
例1、【2015年吉林省考甲类真题】犹太人有句名言: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买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又长出许多豆子。要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卖豆子的农民应该( )
A.在制成盆景时卖出 B.在能够卖出时卖出
C.在结出豆子时卖出 D.在价格最高时卖出
【解析】本题选择B。考生应当注意审题,题目问的是“实现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意味着关键在于卖出,而非最高价卖出,排除D选项。AC都是四个循环转化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因此AC构成并列选项,排除,本题选择B。
例2、【2015年北京公考真题】
飞到月亮上去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登月已经实现。下列有关人类登月的说法有误的是
A.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于1961年乘东方1号宇宙飞船奔向月球
B.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1969年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类历史“一大步”
C.2013年我国成功将“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送抵月球表面
D.美国是人类最早登上月球的国家
【解析】从B和D选项来看,明显属于并列选项。单项选择题目中出现并列选项只能是都对或都错。本题选项3对1错,要求选错的。显然BD只能都对,因此排除BD。而A选项明显与BD选项的表述相悖,所以A选项为错误选项。
例3、【2015年黑龙江省考真题】
下列书籍中不属于我国古代兵书的是:
A.《司马法》
B.《六韬》
C.《三略》
D.《第五部分蠢》
【解析】“韬”和“略”,“六”和“三”均为并列表述,因此判断选项B、C构成并列选项,因此排除。司马为古代军事官职名,《韩非子•五蠢篇》为韩非的作品,其为法家思想,不是兵书,本题选择D。
三、法律知识用常理,注意轻重。
理论基础:之前听过很多人跟我抱怨,说法律专业的考公考有多么占便宜,常识题目里面有那么多的法律题目。考生们想想,如果真的是让学法律专业的考生占便宜,那么直接就限法律专业就可以了。完全没必要一方面允许非法律专业考生报考,另一方面又在题目中出那么多专业性的法律题目以挤兑非法律专业的考生。
所以,命题人的真实意图不是真的要考察法律专业知识。当然了,公务员必备的通识性的法律专业知识也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例如宪法、公务员法等等,这些作为任何公务员都应当掌握的。那么除此之外呢,那么多的法律条文,真的是学法律专业的同学也不见得掌握的。所以,考生当面对法律常识题目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更不好自暴自弃,而是应该坚信很多法律常识题目是可以用逻辑推断出来的。越是那些生僻法条的题目,命题人的出题意图越是考察逻辑而不是法律!!!
例1、【2014年浙江省考真题】王某在大街上遛狗。张某故意挑逗狗,之后跑掉,结果狗将路过的孙某咬伤,并继续追赶孙某。王某为阻止狗继续伤人,在狗不听使唤的情况下,用木棍将狗的腿打断。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孙某可以向张某或王某要求赔偿
B. 孙某只能向王某要求赔偿
C. 孙某要求王某承担赔偿责任,必须证明王某存在过错
D. 王某不能要求张某赔偿狗受伤的损失
【解析】本题虽然属于侵权法问题,这法律专业性太强(我学法律的都一知半解),因此考生就是要用逻辑推的。在本案例中,逗狗的张某和狗主人王某(所谓狗不懂事,人也不懂事吗?)都应对孙某的伤害承担责任。其中狗主人虽然采取了制止行为,但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否则那么多狗主人,狗咬人的同时都上前制止就免除责任,这被咬的人不是冤枉死了吗?BCD明显不正确。选择A。
例2、【2013年北京公考真题】某首饰店误将一枚银戒指当作铂金戒指卖给李某。首饰店的这一行为属于( )。
A. 犯罪行为 B. 无效民事行为
C.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 有效民事行为
【解析】考生真的无须了解这些民法的基本知识。只需要用逻辑判断就可以了。这种行为不可能是诈骗,因为不是故意的,所以排除A。也不能就认为这就是买家就得认赔,所以排除D。在BC之间,B认为无效,也就是意味着认为即使买家对整个银戒指产生感情了,宁可付出铂金的代价也要留下的权利都没有了,这显然不符合情理。还是C正确,给予买家选择权,既可以选择追回损失,也可以选择留下这个戒指做纪念。
例3、【2015年黑龙江公考真题】在某地块招标过程中,张某游说作为国土局长的父亲利用职权影响使其友王某中标,后来背着父亲收受王某100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张某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B.张父的行为构成受贿罪
C.张某与张父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
D.张某的行为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解析】本题选择D。本题涉及两个罪名,一个是受贿罪,一个是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本题按照逻辑推断即可解题,不需要掌握具体的刑法知识。A选项与CD选项构成矛盾,可以推断出其不构成犯罪说法不成立,排除A。显然,张某单独构成受贿罪(这没有任何争议的),其父不构成受贿罪(因为题干暗示了是“背着”)。排除BC,本题选择D。
例4、【2012年联考省份真题】某村民委员会下列做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
A. 村委会规定村里的荒山不得以招标、拍卖等形式实行承包经营
B. 村民乙外出经商,村委会不同意乙在承包期内放弃承包权
C. 村民丙全家转为城市户口,村委会取消丙承包期内的承包权
D. 村委会规定凡是嫁往外地的本村妇女,承包地应一律归还村委会
【解析】C。本题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法》,但非法律专业的同学不要灰心,因为就算是学法律专业的同学,也不是运用法律知识选择的,也是来自于分析。A招投标是最公正的方式,显然不能允许村委会变更,A排除。D选项的相关新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显然是对妇女婚嫁的歧视,D排除。BC选项,都涉及到承包权的变动,运用逻辑分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外出经商和身份转变相比,其并没有改变农民身份,是可以继续承包土地的,而农民身份的转变则不能继续承包土地,本题选择C。
法律判刑注意轻重
例1、【2014年浙江省考真题】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具有下列哪一情形的,应当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A.致使航班备降或返航
B.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十万元以上的
C.多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D.造成三人以上轻伤或者一人以上重伤
【解析】作为一个言论方面的相对轻罪(动嘴总比动手情节要轻得多吧?),量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明显属于重判,那么明显是要选择其中一个最为“从重”情形。只需在选项中找一个最重的情况即可,此题的作答原则与2014年上海常识第二题有异曲同工之处。明显D选项造成的危害最重,涉及到了人身伤亡。因此D为正确选项。
例2、【2014年联考真题】下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中,哪个人不适用取保候审?
A. 有证据证明甲犯故意杀人罪,有可能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B. 乙在逮捕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仍需继续查证
C. 丙涉嫌侮辱罪被起诉
D. 丁被逮捕后发现其怀孕3个月
【解析】《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这种专业法律规定鬼才会知道?作为一个曾经的法院人,我承认我真的不知道。既然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个为正确选项。也就意味着四种行为只有一种不能得到相应的宽宥(即取保候审)。什么样的行为不能得到宽宥呢?显然只能是犯罪情节最为严重,主观恶性最大的。我们只需要按此标准,就能得出正确选项。本题选择A。
例3、【2013年联考省份真题】下列行为侵犯到他人知识产权的是( )
A. 甲模仿某知名作家的写作风格创作小说并以该作家名字公开发表
B. 甲因无法分辨真假销售某高仿皮包,但未给商标权利人造成损失
C. 甲开发“A之C”游戏并公开销售,但“AC”商标的权利人是乙
D. 甲申请注册“AC琴行”,“AC”二字与某知名电脑商标完全重合
【解析】如果本题有且只有一个侵权行为(我们不去考虑是否属于知识产权范畴,也不去考虑选项情况的完整性),那么我们只需要选取四个选项中中最为严重的一个行为。从BCD来看,都是有可以商榷的地方。而A选项中,无疑是侵权行为最为严重,而且是没有任何可以商榷之处。假设你写本武侠小说,署名叫“金庸”并出版,你说难道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吗?所以本题选择A。
四、概念哲理用好关键词
理论基础:在用到逻辑法解常识题中,其中的一类技巧就是依据题干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在选项中找到与题干关键词相对应的关键词,符合条件的即为正确选项。这种技巧主要应用该概念表述、哲理推断等常识类题目中。
例1、【2015年天津公考真题】
古诗云:“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所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眼”-“神”、“暗中摸索”-“非真” 、“画图”-“亲到”,说明要亲自尝试,亲自体会和感受,符合该意境的是C,选项关键词有“纸上” 对应题干关键词(画图)、“浅”对应(非真)、“终觉浅”对应(总非真)“躬”对应(亲到),符合对应关系,表明题干与选项表述意思相同。本题选择C。
例2、【2015年天津公考真题】如果一个社会10个人只有4个人就业,另外6个人失业,社会保障体系就要用4个人的收入支持另外6个人的保障;如果一个社会10个人中有9个人就业,只有1个人失业,那么社会保障体系就很容易高质量地建立起来。这说明:
A.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根本措施
B.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经济发展为其奠定物质基础
C.就业是民生之本,我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D.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解析】材料中用对比的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相同点都是有社会保障,侧重点是保障的“高质量”(题干用词),实际上反映的是“完善”(与题干用词“高质量”的对应词汇)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所以本题选择B。
例3、【2015年联考真题】马航MH370航班失踪之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试图利用多普勒原理计算出失踪航班的下落。多普勒原理,源于这样一种物理现象(多普勒效应):随着飞机高速接近(或远离)接收微波信号的卫星,卫星所侦测到的微波频率就会越来越高(或越来越低)。下列描述的现象中,哪一种也体现了同样的多普勒效应?
A.在日环食的过程中,观测到太阳黑子的存在
B.一束自然光射入三棱镜,射出时,被分解为不同的颜色
C.向平静的湖水中投入一颗小石子,荡起的涟漪呈圆形逐渐向周围扩散
D.站在铁轨附近的人,听到鸣笛的火车由远及近高速驶来时,汽笛的音调逐渐变得尖锐
【解析】本题无须考生理解何为多普勒效应,只需要抓住题目中给出的该效应的显著特征(关键词)即“随着A越来越,B越来越”,分析四个选项,只有D选项符合这种逻辑, D选项“站在铁轨附近的人,听到鸣笛的火车由远及近高速驶来时,汽笛的音调逐渐变得尖锐”选项中“由远及近”、“逐渐”即为“越来越”。本题选择D。
(以上内容选自专注在线公考辅导品牌“考啦公考”资深讲师:皮卡丘-邱博士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转载请联系后台。想要更多内容,请在下方留言哦~)
2025-02-15 06:03:51
2025-02-15 06:01:36
2025-02-15 05:59:21
2025-02-15 05:57:06
2025-02-15 05:54:51
2025-02-15 05:52:36
2025-02-15 05:50:21
2025-02-15 05:48:06
2025-02-15 05:45:50
2025-02-15 05:43:35
2025-02-15 05:41:19
2025-02-15 05:39:04
2025-02-15 05:36:48
2025-02-15 05:34:32
2025-02-15 05:32:16
2025-02-14 14:59:49
2025-02-14 14:57:34
2025-02-14 14:55:19
2025-02-14 14:53:04
2025-02-14 14:5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