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墨刑”?古代最轻松刑罚,为什么让女人受刑自尽?
2025-05-29 00:09:09
张恨水——一个文人的金戈铁马
张恨水民国时期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他在抗战时期创作了大量与救亡有关的小说和纪实文学,终于让抗战文艺界改变了以往对他的偏见。
张恨水以小说出名,他是民国作家中产量最高的,一生创作的小说在2000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大约1000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上海新闻界组织代表团到北方参观,严独鹤约张恨水为《新闻报》写长篇连载《啼笑因缘》,一经刊登,立即风靡了十里洋场的小市民群,排文明戏,编评弹,还拍摄了电影。从此,张恨水之名,洋溢南北。
当时在中国,张恨水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作品也几乎是无人不晓。据说,当时的张恨水迷们一点也不亚于今天的粉丝,就连堂堂少帅张学良,也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亲自摸到张恨水的寓所,做了一名不速之客。
张恨水的作品雅俗共赏,他在《新民报》上连载的小说,情节曲折,悬念丛生,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紧扣读者心弦,每天下午两三点钟,就有很多人在报馆门外排队,先睹为快。他的作品不仅达官贵人爱看,连社会基层的贩夫走卒也都爱看,甚至连陈寅恪也很喜欢看。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时候双目失明,不能看书了,就请他的好友读张恨水的小说《水浒新传》给他听。更使人料想不到的是,连鲁迅的母亲都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鲁迅写了那么多小说,她不看,却偏偏喜欢张恨水的,叫鲁迅凡是见到张恨水的书都要给她买上。
由于张恨水的小说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书商和报馆的老板都视他为财神,整天追着他索要书稿。《啼笑因缘》连载时,上海一些小报曾盛传,张恨水在十几分钟内收到几万元稿费的故事,这虽然是流言,却也说明了张恨水的作品在当时的行情。
当年在新文学运动的圈子里,尤其是左翼文学阵营形成后,张恨水所采用的那种章回体的旧形式,他所持有的那种缺乏阶级意识的立场,还有他所一贯表现的那种风花雪月的内容和情调,全都成为了批判的对象。在此期间,茅盾、翟秋白等人都写过批评张恨水的文章,把他归入了封建文人的阵营。
1937年8月15日,南京城内忽然警报大作,正在家中休息的张恨水一跃而起,慌忙带领全家老小,拼命的向远处的防空洞奔去。这一次的轰炸对于张恨水来说,可谓是平生第一次,着实受惊不小。
但是再往后,空袭就成为了家常便饭。他逃到芜湖,日军的飞机就炸到芜湖;他逃到武汉,日军的飞机就炸到武汉;他逃到重庆,日军的飞机也同样跟着轰炸过来。他将侵略者的这一血腥暴行,直接的记载在自己的小说《巴山夜雨》当中。
1937年的这场炮火,让张恨水真正的感受到了亡国之耻。入川之前,张恨水的日常生活是颇为优越的。他写了很多文章,挣了很多稿费,还用积蓄创办了华北美术学校和《南京人报》。抗战爆发,他为了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度过难关,将学校和报刊停办,抛弃了全部家产,来到四川,过上了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
他在到四川之时,穿了件长衫,这件长衫一直穿了七八年,直到离开四川的时候还是那件衣衫。那件衣服,他穿了洗,洗了穿,本来是蓝色的,硬是洗的变成了灰白色,而且还破了几个小洞,他便在长衫外面套了一件旧马褂,用来遮丑。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张恨水作品中的主题无不面对着现实,面对着战时的一切。《水浒新传》中,张恨水借用古人的躯壳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让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全都参加了抗金的斗争。据说,毛泽东在延安时也读到过这一作品,他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说:“这本小说写得好啊,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
张恨水是一位彻头彻尾的书生,既不懂得军事,也从未上过战场。为了创作这类题材的作品,他一遍又一遍的请教从前线回来的战士,不仅认真的倾听他们讲的作战故事,还详细的询问炮弹是怎样打响的等。
抗战期间张恨水作品的第二个内容,是揭露大后方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路旁的刺激》,抨击的是国民党的官员在国难期间依然耀武扬威;《狮子输血》,讽刺的是由宋美龄提倡的节约献金运动中,只见平民百姓捐款,不见巨富豪门献金······这类杂文言辞的辛辣,讽刺的深刻,远非当年《金粉世家》与《啼笑因缘》可以相比。
由于屡屡发表讽刺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杂文,由张恨水主编的《最后关头》被勒令停刊了。张恨水没有气馁,他巧妙的改变了手中的武器,既然不允许直接干预现实,那就采用托梦的故事。在《八十一梦》中,他通过说梦,展开了一个又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他以嬉笑怒骂的手笔,借古讽今,将抨击的矛头直接对准了大后方黑暗统治的核心。
这种写法,很快便得到了领导国统区抗战文学运动的周恩来的赞赏。在一次接见《新民报》主创人员的座谈会上,周恩来高兴的说道:“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题材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的地步。恨水先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个榜样,最近写的《八十一梦》不就起了很好的作用吗?”
《八十一梦》得到了来自共产党方面的褒奖,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国民党方面的威胁。国民党方面带话说:张恨水写的太多了,也太累了,该请他到贵州息烽休息休息去了!
1944年5月18日,是张恨水50岁的诞辰。为著名作家祝寿,这是中共南方局为冲破国民党的政治压迫而采取的一种新型而机智的斗争方式,在此前后,被祝过寿的有郭沫若、叶圣陶、茅盾等人,他们都是为新文学运动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因此,当张恨水得知自己也成为了被祝贺的对象时,不由得诚惶诚恐起来。
5月18日这天,重庆的各家报纸上还是刊登出了一批批祝寿的诗词与文章。《新华日报》总编潘梓年发表的祝寿文章《精进不已》中说:“他有他的识力,他的修养,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他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坚主抗战、坚主团结、坚主民主。”这样的文字,无疑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张恨水的肯定与赞许。
2025-05-29 00:09:09
2025-05-29 00:06:54
2025-05-29 00:04:39
2025-05-29 00:02:24
2025-05-29 00:00:09
2025-05-28 23:57:54
2025-05-28 23:23:15
2025-05-28 17:57:53
2025-05-28 17:55:38
2025-05-28 17:53:23
2025-05-28 17:51:08
2025-05-28 17:48:53
2025-05-28 17:46:38
2025-05-28 17:44:23
2025-05-28 17:42:08
2025-05-28 17:39:53
2025-05-28 17:37:37
2025-05-28 17:35:21
2025-05-28 17:33:32
2025-05-28 17:3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