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阿米巴经营模式,四大理念及八大系统实操落地!(必读)
2025-06-29 17:23:48
从货机到预警机,性能落后的运8,在陕飞手中为何会涅槃重生?
随着轰-6N的服役,在中国的装备中,网友们总是调侃再发展下去留给轰-6的字母已经不多,这里面既有对轰6这款轰炸机服役超过半个世纪的无奈也有对新型轰炸机的殷切期盼,其实在中国的装备序列中还有一款同轰6同时期的飞机,该机发展出两个系列三种平台,其改进型号已经超过30个,甚至还启用了新的名称,其应用领域涵盖军用运输机,民用货机,电子战飞机,反潜巡逻机,预警机,是名目其实飞机中的“万金油”,同时还将飞机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缅甸等近10个国家,为我国军贸领域积累了良好的口碑,他就是我国研发的运8运输机。
20世纪60年代末期,虽然此时我国已经拥有超过700架的运-5运输机,但是这种运输机航程短,只有1000千米,载重量小,只有1.5吨属于小型运输机,显然无法满足中国战略运输的需求,于是我国决定在仿照安-12的基础上研制中国运-8中型运输机。
1969年西飞开始对安-12运输机进行反向测绘工作,1972年经过2年零4个月的技术攻关,西飞就设计出全套设计图纸和相关的实验数据,1974年12月10日运8的第一架原型机完成总装并成功试飞,但此时西飞手里还握着轰-6的仿制工作,对于西飞来说同时进行两种中大型飞机的研制工作其精力开始捉襟见肘。
于是运-8运输机的研制工作又被交到了刚成立的陕飞身上,汉中歼击机基地也随之改名为汉中大型运输机基地,而陕飞也不负众望于1975年和1977年分别试飞运8,02号原型机和03号原型机,1980年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中国的运输机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陕飞还荣获198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8虽然仿制于安-12,但受制于当时中国航空工业技术的限制,其飞机的设计并未完全按照安-12进行生产,运8机长34米要比安-12长大约1米,飞机的高度也更高,不过运8无论是载重量还是航程却小于安-12,因此初期的运8并未达到安-12的技术水准,而且同时期国外已经开始装备像苏联伊尔76,美国C141等中大型运输机,虽然同当时国际上先进的运输机还有一定的差距,不过相比于之前的运-5,运7以及引进的安-24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能满足当时空军的需求。
运8采用了低压轮胎和新式的盘式刹车结构可以满足于雪地,沙砾和草地等简易机场的起飞,即使在任何一台发动机停车的情况下,仍可正常起降,因此非常适合我国这种国土疆域辽阔的情况,运8可以一次性搭载96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者两辆“解放”牌卡车,飞机上还装有电动绞车以辅助搬运货物。
20世纪8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中国开始同西方的军事装备开始接触,这也给运8的升级改造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当时中国在直升机领域存在短板迫切,只有米-8和少量的国产直-5,因此想借此机会能够获得国外先进的直升机技术,以便于在短时间内提高陆航的总体水平,最终中国选择了美国的“黑鹰”直升机的民用版本。
虽然是民用版本但是其基本的性能却并未打折扣,只是缺乏一些军用设备,尤其是换装了新发动机后民用版本甚至比早期的军用版本在高原上表现的性能还要好,首批订购的24架“黑鹰”直升机主要在高原地区执行运输任务。
运8A
但此时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将这些直升机方便快捷安全运往指定区域?虽然“黑鹰”直升机性能先进,能够很高地适应高原环境,但是毕竟是直升机,其航程近,飞行的速度也比较慢,于是运输直升机的任务就落到了运8身上,确定了由谁运送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运输,黑鹰直升机的长度和运8货舱的长度持平,而高度则还要比货舱高出不少(运8货舱货舱高2.6米,“黑鹰”高3.9米),因此想要把这个庞然大物给放下则必须对运8的货舱进行改装,同时将直升机的主翼和尾桨卸下才勉强将“黑鹰”直升机塞进货舱。
虽然运8A的改装数量只有一架,且改装的幅度也不大,但是此次的改装还是对运8今后的“万金油”生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除了军事领域运8也曾经进行过民用领域的尝试改装型号为运8B。
20世纪80年代为维护我国在海上的权益,弥补当时由战机航程近无法到达海域的侦察空白,尤其海军对侦察机的需求尤为迫切,时间近任务重,陕飞决定引进国外先进的雷达和电子设备,同时安装少部分的国产设备验证技术,这样以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战力交付海军使用解决燃眉之急,同时研制的风险也相对较小产品也比较成熟,最终中国首架海上巡逻机运8X于1984年交付海军使用,比预期缩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运8X的服役使我国第一次拥有可靠快捷海上的侦察巡逻,后来运8X又经过改装换装了先进的国产雷达,时至今日仍然是我国海上巡逻不可或缺的侦察哨兵。
运8X海上巡逻机
虽然当时运8的诞生弥补了我国诸多领域的空白,但实际上从80年代到90年代长达10年的时间中,运8生产的数量远比人们想想的要少的多,截至90年代初期包括民用版本运8生产也不超过50架,而同时期国外的安-12和C130的数量已经超过千架,C130更是达到了恐怖的3000架,而我国区区几十架的规模显然无法与之抗衡,直到运8C的出现,我国对空中平台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更加深入的阶段,而运8则正式从单一保障性的空中平台向多元化特种作战平台发展。
运8C
在说运8C之前首先说一下运8系列的两大系列(后面还将说到运8系列的三类平台),由于运8 的型号众多,非常容易迷惑,这样也有助于各位观众老爷看得更加清晰透彻,一种是货舱非气密性地运8原型机系列,像咱们前面说的运8A,运8X等,这种类型的运8由于在设计时参考了安-12,而安12设计的最初目的是运送军事装备和货物,只把前面机组人员所在的区域设计为气密性,虽然这样的设计可以降低飞机制造的难度和节约成本,但同时也限制了飞机向其他方向的发展,而且也无法实现长航程,大升限的人员运输,而运8C的问世则是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运8C将货舱同样设计为气密性货舱,不但将货舱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内开式的货舱大门转变为下开式,使运8C能够携带更多更加精密的仪器,同时人员舒适性也进一步提高。
在运8研制生产的早期阶段我国就积极探索外贸的可能性,并为之付出不少努力,1986年运8在北京航展上展示就吸引了不少的其他国家的驻足,凭借的不错的性价比和不俗的装载量成功吸引了斯里兰卡的关注,并最终签订了两架的购买协议,这也是我国中型运输机第一次走出国门,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运8E,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无人机项目蓬勃发展,我国也不甘落后,198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研制出“长虹一号”无人机,此时需要一个空中搭载平台,而这个平台运8最合适不过,最终在1990年能够挂载无人机的运8E成功首飞。
如果说运8B是运8在民用领域的初级尝试,那运8F便是在民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是为国构建了一条空中丝绸之路,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部地区的活羊十分受中东国家的欢迎,经济潜力巨大,但是运输却成为了挡在前面的一座大山。于是中国决定用运输机运输羊,经过改装的运8F可以一次性运输550只活羊,有力的刺激的西部地区的经济。
不光能运羊还能够送信,1997,中国邮政公司采购5架经过改装的运8F100,到2008年退役时安全飞行超过5万个小时,运8F100成为了我国邮政航空使用的第一款飞机.在随后的时间中运8F更是进行了多次的升级改造,逐渐形成了一个大系列,比如1997年成功出口到坦桑尼亚的运8F200,装备先进气象雷达和盲降设备了并且驾驶人数由5人缩减为3人的运8F400该机于2001年也被中国邮政航空公司租赁了一架,还有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具备与美国C130抗衡能力的运8F600等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海湾战争爆发,美军的先进战术和装备让世界认识到传统的战争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时代,于是各国纷纷开始军事改革,对于当时中国唯一的特种机型载体平台的运8来说这次的改革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作为当时唯一的载体,但是由于特种作战飞机苛刻的要求运8必须改造升级才能满足需要。陕飞根据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经验,逐渐发展出三种平台,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客户的不同需要。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一项在运8基础上发展特种飞机的“高新工程”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外界普遍以为运8高新计划的一类平台肯定采用货舱气密性最为合适,但实际上除了“高新一号”采用货舱气密性意外,其余在该平台发展的运8J警戒机和“高新二号”电子侦察机采用的仍然是货舱非气密型。
运8J警戒机
之所以会这样选择是因为货舱气密型的运-8为了运输时人员的安全性着想将运8机身中段的货舱地板下设置的3个大型油箱给取消了,导致运8的载油量从22.9吨下降到14.6吨,因此航程和滞空时间被大大的压缩,无法满足特种飞机的作战需要,虽然可以通过挂载副油箱解决,但是悬挂副油箱又会导致运8机翼的受力改变较大,在当时的的情况下实现较为困难,不得以用航程换取气密性,因此当时运8的一类平台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不过虽然货舱为非气密性,运8仍然在货舱设置了加温和通风的空调设备,使货舱的温度能够比机外高10度左右,同时机上的氧气设备可以提供超过3小时的基本氧气供给。
气密性货舱的运8无疑更加适合特种战飞机,但是又受制于航程,面临着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场面,随着空军的要求越来越高,运8的原型机渐渐无法满足需要,无奈只能选择气密性,虽然航程变短但最起码性能有所保障,同时为了能够安装更多的设备和增加更多的人员,陕飞将运8原本平板尾段升级为弧形流线尾端,这样以来在不增加机身长度不改变机身整体结构的情况下,不但减少了飞机飞行时的阻力同时将货舱的长度增加了10%以上,在此二类平台基础上研制出了“高新三号”电子干扰机,“高新四号”指挥通信机和“高新七号”心理战机。
“高新三号”电子干扰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苏27之后,空军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战机开始向四代机大幅度迈进,与此同时空中预警机的需求也大幅度上升,虽然在预警机的购买过程中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曾向我国抛出橄榄枝,但受制于各种原因都未能如愿(具体原因可以看我上一篇文章),200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空警2000预警机首飞成功,填补我国大型预警机领域的空白,虽然空警2000的各项性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但是空警2000的载体伊尔76依然依赖进口,运20虽然已经服役但是距离衍生出预警机的机型还有不小的距离,同时空警2000的采购,使用,维修和保养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研制一款国产运输机作为载体的预警机,进行高低搭配补充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是在大量借鉴运8F600的基础上陕飞为空警200预警机而研制的运8三类平台。
空警200
运8三类平台采用更加现代化的设计,其稳定性和操纵性相比于之前一二类平台有了明显提高,同时换装了最新研制的涡桨6C发动机不但油耗降低了12%同时发动机的设计寿命和维修间隔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大载重达到了23吨,最大载重航程3000千米,升级了新型的导航和通信系统,不仅能够满足空警200预警机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其他特种作战飞机的改装需求,比如“高新六号”反潜机。
纵观运8的发展史,运8在陕飞的手中发展出2个大系列,3种大平台,逐渐形成了运输型,特种型以及民用型三个分类。
运8运输机最基础的功能是运输,目前我国拥有几十艘伊尔76运输机,但这种规模的运输机对于中国来说显然不够,虽然中国自行研制的运20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形成规模仍然需要时间,运8的相比于伊尔76和运20在航程以及载重量不占据优势,但胜在数量以及性价比,因此在后勤保障,战略运输领域运8仍然承担着不小的作用。在特种机型领域伊尔76毕竟是舶来品,受制于人,一旦停止供应其预警机领域必然面临卡脖子的尴尬境遇,在运20的预警机衍生品出来之前,由运8发展出了空警200.空警500仍可作为过渡使用,也可作为高低搭配配合空警2000使用,同时由于其“万金油”的特性,在满足国内使用的的情况下还可以积极海外市场,研制出适合不同国家,不同需要的特种飞机或者民用货机以及客机使用。
2025-06-29 17:23:48
2025-06-29 17:21:33
2025-06-28 21:56:20
2025-06-28 21:54:05
2025-06-28 21:51:50
2025-06-28 21:49:35
2025-06-28 21:47:20
2025-06-28 21:45:05
2025-06-28 21:42:50
2025-06-28 21:40:35
2025-06-28 21:38:20
2025-06-28 21:36:05
2025-06-28 21:33:49
2025-06-28 21:31:33
2025-06-28 21:29:18
2025-06-28 21:27:03
2025-06-28 21:24:47
2025-06-28 21:22:32
2025-06-28 21:20:17
2025-06-28 2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