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越南女孩李薇被捕,她写的一本日记把中国多位高官拉下马
2025-07-02 19:54:42
生态头条 | 南极正以“惊人速度”变绿
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10月4日报道,南极洲一处快速变暖的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变得葱绿。该地区的卫星图像显示,植物覆盖面积在35年间增加了近13倍——这一趋势将刺激南极生态系统的快速变化。
研究小组发现,半岛上的植被覆盖面积从1986年的不到1平方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近12平方公里。与该研究跨越40年的整体情况相比,2016年至2021年的植被扩张速度大约高出33%。
根据以前对南极半岛的访问,研究报告的作者们认为这里的大部分植被是苔藓。罗兰说,当苔藓扩散到以前被冰覆盖的地面上时,它们会形成一层土壤,为其他植物提供生长环境。他说:“这里存在一种巨大的可能,即非本地的、有潜在侵入性的物种进一步增加。”
李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因为南极洲的本地植物已经适应了极端条件,它们可能无法与涌入的其他物种竞争。
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是该地从白色变为绿色的驱动因素。自1950年以来,南极半岛的气温上升了近3摄氏度,比地球上大多数地区观测到的气温上升幅度要大得多。罗兰说,绿色植物扩张的“惊人”速度凸显了人类给地球气候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南极洲的“超级植物”
苔藓是南极洲的“超级植物”,它们不断地在南极洲的一些地区生根发芽,在裸露的地面上形成丰盈的绿色垫子,甚至在冰雪融化后的新裸露出来的深处生长。这些坚韧无比的植物能够忍受能够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缓慢生长,忍受严寒、长时间的干燥、强紫外线和冬季长时间的黑暗。它们通常在冬天的雪中休眠9到10个月,利用自身的防冻能力来防止细胞结冰。在短暂的生长季节里,苔藓会解冻,吸收水分,然后恢复生机。
它们甚至可以承受几个世纪的冰川覆盖。据《当代生物学》期刊报道,在南极海洋西格尼岛采集的一种苔藓已经有1530年的历史了;它曾被困在冰中,但解冻后又复活了。
尽管营养物质匮乏,苔藓四处寻找食物,甚至会吸收随风飘来的企鹅粪便。它们每年只生长2到3毫米,但在南极半岛的部分地区,由于气温迅速上升,它们的生长速度急剧加快。据在南奥克尼群岛西格尼岛工作的研究人员称,2009年以来植物的增加量超过了之前50年的总和。
在过去十年中,尽管2012年出现了强降温,但夏季变暖的幅度每年都从+0.02°C增加到+0.27°C。意大利科莫因苏布里亚大学的教授尼科莱塔-坎农表示:"南极陆地生态系统对这些气候变化做出了快速反应。我本以为这些植物会增加,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幅度,我们正在获得多种证据,证明南极洲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危险的藻类
前几年英国剑桥大学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上曾发表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南极半岛的“绿雪”逐渐蔓延。这种绿色的雪并非是自然形成的雪,而是由细微雪藻大量繁殖造成的,因为藻类是绿色的,所以远远看去就像是雪也变绿了。
南极的绿藻是一种雪生藻类,它们利用冰雪融水和动物的排泄物作为水源和养分存活,是南极冻原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生产者。研究团队耗时6年绘制了绿藻地图,发现南极有1600多个绿藻繁殖区,总表面积约为1.9平方公里。
如同其他植物,绿藻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起到固碳作用。经过简单的计算,南极半岛的绿藻每年能吸收479吨二氧化碳。这个数据相当于87万辆汽车行驶一年释放的二氧化碳。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当绿藻死亡或是被食用,这其中的大部分二氧化碳还将重新进入大气。
与此同时,绿藻的另一个效应却让南极变得更热。被冰雪覆盖时,白色的地表对阳光的反射能力更强,即反照率更高。但当绿藻覆盖冰面时,深色的藻类吸收阳光的能力明显增强,加速地表升温。
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效应,产生的整体影响如何?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目前还没有答案,但其他地区的类似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在对格陵兰岛雪生藻类的研究中,科学家指出,这些深色的藻类会加速气温升高及冰川融化。那么,在地球的另一极,相似的现象会导致相同的后果吗?在更明确的研究结论出现之前,我们需要保持谨慎。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只考虑了绿藻,但出于技术原因,没有分析南极雪生藻类的另一大力量——红藻。如果加上后者,雪生藻类对南极气候将造成更加显著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罪魁祸首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南极应该是一片冰雪覆盖的白色世界。但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全球变暖,至少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正在迅速变绿。研究人员指出,气候变化是该地从白色变为绿色的驱动因素。自1950年以来,南极半岛的气温上升了近3摄氏度,比地球上大多数地区观测到的气温上升幅度要大得多。同时,绿色植物扩张的“惊人”速度凸显了人类给地球气候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
2023年,南极大陆年均气温为-31.86℃,较常年略高0.05℃。南极半岛和西南极地区年均气温持续快速上升,2023年有3站秋季气温创历史第二高、7站创历史第三高纪录。7月7日极夜期间,南极点气温一日内飙升40℃,由-74℃增温到-34℃。东南极则出现冷异常,7月中旬至8月末,南极大部地区连续发生4次极端寒潮,维多利亚、威尔克斯等区域13个观测站点创造有观测以来最冷纪录;威德尔海A23a冰山脱离冰架,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最大冰山。
南极海冰持续快速减少,再创消融纪录,引起全球关注。2023年2月21日,南极海冰范围低至1.788×106平方公里,再次刷新2022年最低纪录;特别是南极海冰在过去一年中持续保持低位,年累积海冰范围远远低于历史纪录。这是近年来全球气候最极端的事件之一。
气候变化是一个缓慢但有力的过程,气候一旦变化到很极端的情况后,人类就束手无策了。“现在的气候行动,相当于是我们发现气候系统在走向不稳定的极端变化的状态之前,提前来干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雷说。
IPCC最新报告提到,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个越来越温暖的世界:如果以70岁为基准,1950年出生的人生活在升温1.1℃的世界;“80后”则要面对升温1.5℃的诸多风险;而如果我们仍对现状无动于衷,等待下一代的,将是升温4℃后灾难般的生活。
全球温升的增加将会带来更严重的热浪、更强烈的降雨和其他极端天气,进一步增加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的风险。
有研究者认为,气候变得越来越差是不争的事实,但张雷并没有那么悲观,他认为应该及时行动,“从政府到个人,我们采取一些行动,尽量节能减排,来减缓温室气体含量上升的趋势。”
他建议,对于个人来说,尽量改善生活习惯,做到节能减排,例如节约用电、绿色出行等。
刚抵达南极时,跟张雷交接的队员带领他巡山,队员下意识把一些很小的垃圾捡起来揣到兜里。“我问,这么小一片垃圾,捡起来有什么意义,他的回答也很朴实,说我们既然是做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就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这句话让张雷很受触动。他开始注意到,很小一片深色塑料落在地上,在吸收了太阳辐射以后,它周边的冰雪也会融化得特别快。如果塑料片没被风吹走,久而久之,冰雪会融化出一个坑。这让他意识到微小行动的力量,“现在我看见一个小垃圾也会捡走,尽管很小,但行动很重要。”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参考消息、中国新闻网、新京报、南国极地问题研究中心、上海科协、环球科学;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025-07-02 19:54:42
2025-07-02 19:52:27
2025-07-02 19:50:11
2025-07-02 19:47:56
2025-07-02 19:45:41
2025-07-02 19:42:39
2025-07-02 19:40:24
2025-07-02 19:38:09
2025-07-02 19:35:54
2025-07-02 19:33:39
2025-07-02 19:31:23
2025-07-02 19:29:07
2025-07-02 19:26:51
2025-07-02 19:24:36
2025-07-02 19:22:21
2025-07-02 19:20:06
2025-07-02 19:17:50
2025-07-02 19:15:35
2025-07-02 19:13:20
2025-07-02 1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