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泳装的猎人麦格雷迪:我希望女性能够“看到并听到”
2025-07-23 22:32:57
如何从实战技击角度分析太极吴公仪与白鹤陈克夫这场公开比武
有人提问《武术圈内人士如何从实战技击角度分析吴公仪vs陈克夫这场公开比武?》,我本人所知有限,所学有限,所历也有限,但还是有兴趣抢答一下。
所谓吴公仪vs陈克夫的比武简介:事情发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香港,时年53岁的太极拳名师吴公仪来到香港打拼,他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过太极拳教官的履历,但要在香港打出成绩立住下来,不那么容易,仿佛电影《一代宗师》一样,必须有所出手,于是就和当时很出名的白鹤门搭起了红白脸,直到要立生死状比武。结果最后在港澳舆论推波助澜成了大事件。
当时的白鹤门陈克夫年方37,正当壮年,又学了拳击等实战功夫,而吴公仪53岁。最后比武是不胜不负,和平结束。还为公益筹款极高,事后俩人更成为好朋友,并且双方的门派成了一时的热门,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发扬光大到了整个亚洲。
陈克夫直到二十一世纪才去世,后来采访时还颇为幽默,说「两个人虽然签了生死状,但都做好了打不过就逃的准备。」所以开始打得挺轻松,后来急了也就忘记规矩 。好在裁判聪明制止。
视频加载中...
首先是结论:五十年代吴公仪vs陈克夫在澳门的太极拳与白鹤门比武无论从实战意义、历史意义还是文学意义都很大。
实战方面,
第一、打得真心不好看,当年把我看哭了。
第二,打得真的有水准。只要稍有体验擂台交手经验的人,大约能体会到台上一分钟挺过来的痛苦。我上过一次,想好的招式根本用不上,满脑子思想都没有了,只有本能躲避、格挡和本能还击一下。五分钟下来,精疲力尽,而且整场根本看不下去。结果被对方被表扬40岁了还能坚持5分钟很不错了,把我羞得……
而太极拳师父是50多岁,还能那样游斗,算不错。挥拳的姿态被形容成王八拳,倒是很贴切。因为除了规则上的比赛训练出来的人可以有极其漂亮的身手,按我所接触到的传武老人真的没几个打得好看。
把视频慢放,看得出两个人有游走有试探也有判断和出手快慢之分,其实都是一种实战的样子。我自付现实中遇见了,谁我也打不过。
第三、太极推手是门内人自己用来测试整体力,用来感知双方松沉劲,不是用来打架和表演的。是门内自己人熟悉门道用的,被一击就飞的都是有氛围和配合,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因为知道,所以配合得来,而且这个配合不是为了表演,而是避免受伤和训练用的,门内叫「喂劲」,能配合的就体会到对方的劲力,将来真正练习就懂了。
至于外出交手、打架、比赛,太极一样是快、准、狠,最多有一些顺发的手法,其他和普通拳种没区别。只是因为训练多了整体劲和喂招多,感知力和预判会更敏锐,能否打赢则看日常有没有真正的实战对抗训练。
其他方面:
我看球赛,电视上看得昏昏欲睡,现场时还是多少有点兴奋的。当年这场比武,引发的高潮至今未歇,而民众更多的都是兴奋和赞许,几十年来,白鹤门、太极门更是借势扩张成东南亚很有名气的武术拳种。金庸更是和吴家成了好友,写小说再三请来人家的门内诀窍,比如乱环诀什么的。更写了一篇对太极拳的认知,其认识深度比现在晃人还高不少。
所以,别把当时的人当成傻子。
至于那现代搏击说事的我也没法反驳,因为的确专业擂台,规则之下,打得精彩好看,虎气生生,威风凛凛,是不动手的键盘侠们的兴奋点。我也相信,真正现实打斗,那些擂台高手也一样出手好看精彩带劲。
但同样的,吴公仪等人也是上过抗日队伍的,面对外敌侵略勇于贡献力量的人,军队的人也不是傻子,当场擂台的裁判董英杰也不是傻子。知乎里的人也都不是傻子。
2025-07-23 22:32:57
2025-07-23 22:30:42
2025-07-23 22:28:27
2025-07-23 22:26:12
2025-07-23 22:23:57
2025-07-23 22:21:42
2025-07-23 19:58:30
2025-07-23 19:56:15
2025-07-23 19:54:00
2025-07-23 19:51:45
2025-07-23 19:49:29
2025-07-23 19:47:14
2025-07-23 19:44:59
2025-07-23 19:42:44
2025-07-23 19:40:29
2025-07-23 19:38:14
2025-07-23 17:15:01
2025-07-23 17:12:46
2025-07-23 17:10:31
2025-07-23 1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