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多人为“鳌太线”的景色殉命?15张图带你走进“鳌太线”
2025-09-06 08:39:42
她是邓公的外孙女,母亲是邓榕,很少人知晓,如今致力于慈善事业
邓卓玥,这个名字或许你不熟悉,但提起她的外公邓小平,几乎每个人都会感到敬仰。她的母亲是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而她作为家中第三代,带着邓家的光环,却一直行事低调,甚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位出身显赫的外孙女,并没有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在家族庇荫下享受平稳人生,而是默默地走上了一条艰难却温暖的路——慈善之路。
邓卓玥,1979年出生在北京,含着“金汤匙”长大。她是邓小平和卓琳的外孙女,也是邓榕和军中少将贺平的独生女。小时候她在邓小平的教导下成长,耳濡目染了这位伟大祖辈的精神。16岁时,卓玥前往美国求学,接受了8年的西方教育,拿到心理学学位。对于她来说,彼时的邓家生活似乎已成过去,可内心中那份家族传承的责任感,早已在心中扎下了根。
当我们提起“集善嘉年华”,这个一度风靡全国的慈善品牌活动,很多人并不知道背后的发起人之一正是邓卓玥。她低调、不爱出风头,甚至网上关于她的报道少之又少,但每一年的活动都有着她亲自规划的痕迹。她和伙伴们从零开始,将慈善事业推向了大众。对于卓玥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次次的活动,而是一次次心血的凝结。
邓卓玥没有把慈善当作表面功夫,而是用心做实事。回国后的她,决心把在国外见到的慈善模式带到国内,推行这种全新的公益方式。于是,她联系到了她的舅舅邓朴方,当时的邓朴方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负责人,手头的项目已经不少,对于慈善模式的改良也持保留态度。然而在卓玥的坚持下,邓朴方决定给她一次机会,他告诉她:“可以先试试看,如果能做起来,我全力支持。”就这样,卓玥找到合伙人中华慈善总会,开创了“集善嘉年华”。
第一场活动的主题定为帮助贫困失学残疾儿童,邓卓玥把这件事当成一场特别的使命,亲自筹备了这次活动。从场地选择、邀请嘉宾,到活动细节的安排,她几乎亲力亲为。2004年,第一场“集善嘉年华”在北京举行,近600人齐聚一堂,包括部委领导、明星、艺术家和许多公益人士,募集到的善款高达490多万元。这些资金被用来新建三所特教学校,还救助了2100多位残疾失学儿童,这个成绩让人震惊。之后,邓朴方看到成效,决定支持“集善嘉年华”,并且将残联资源也引入合作中。
每一年的活动主题都不一样,邓卓玥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帮助不同人群。2005年,她把主题定为“关爱盲童光明行动”。这一年,不仅有慈善界人士,连航天英雄杨利伟、聂海胜也参与到活动中,为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关注。这次活动募集到430万元,其中100万元在四川和内蒙古新建了两所特教学校,剩余资金则用来设立“盲童班”,给盲童提供了急需的教学设备和器材。
而在2006年,“集善嘉年华”将目光投向了孤独症儿童。这一年,参与的人数更是突破了700人,包括各界领导、文化明星和爱心人士。邓卓玥通过媒体呼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孤独症儿童。在这次活动中,扣除活动成本后,仍旧募集到了730万元,其中583万元用于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建设,余下的资金一部分作为孤独症研究课题的经费,一部分用来购买自闭症儿童康复设备。每一分钱都被用到实处,邓卓玥对善款的使用一丝不苟,这一点让许多公益人士心生钦佩。
2007年,“集善嘉年华”关注残奥会,助力残疾人体育代表团;2008年,活动主题改为“援助汶川地震的残疾儿童”;2009年,聚焦于“帮助贫困聋儿走出无声世界”。这些活动覆盖了不同的群体,使“集善嘉年华”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慈善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自从“集善嘉年华”成立以来,累计筹集款物已达2.7亿元,帮助了超过16.7万名残疾人,受其影响投身公益的人也不计其数。
慈善路上难免有人质疑,有人认为这样的慈善活动是在作秀,但卓玥却始终看得很开,她说:“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如果能让大家关注公益,关心慈善,这就是一件好事。”她一直秉承邓小平夫妇那句“少说多做,低调慈善”的理念,从未在乎名利。她的慈善态度其实早在童年就已成型,小时候,邓小平夫妇时常给“希望工程”捐款,低调行善的家风给卓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做慈善这件事上,邓卓玥一心为公。每年活动晚宴的准备工作几乎都是她亲力亲为,从座位安排到菜品设计,她都要亲自过目。为了节约成本,她常常跑断腿,甚至和商家讨价还价。2010年,“集善嘉年华”关注农民工子女,她提出了“集善爱心小屋”计划,专门为农民工家庭中的残疾孩子购买医疗保险,并在各地建设“爱心小屋”。这样一来,孩子们在课后有了安全的娱乐休闲场所,父母也更放心。这个计划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广泛响应,她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很多人。
有一次,为了一个活动所需的“爱心小屋沙盘”,卓玥跑遍了半个城市,市面上的制作商都要价高达两万。最终,在她的诚意打动下,有一家愿意降价,只收几千元的成本费。她的真诚和坚持让人无不钦佩,不少企业在参加一次活动后,被她的精神感染,逐渐成为“集善嘉年华”的忠实支持者。可以说,卓玥的慈善路不仅温暖了受助者,更带动了许多社会人士和企业加入到公益中。
尽管卓玥身处豪门,背景显赫,但她和邓家其他成员一样,对生活始终保持低调、简朴的态度。她没有奢华的生活,不求张扬,也从不希望借家族光环抬高自己。曾经,她带着两岁的儿子回到邓小平的故居广安祭祖,生活简单随意,饭桌上的菜肴不过是一些土特产豆腐和青菜。这种低调不仅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家族传承的精神。邓小平的铜像本打算以站姿塑造,但邓家人觉得既然“已经回家了,就让他坐坐吧。”最终,这尊铜像以坐姿呈现在世人面前,显得自然亲切。
卓玥的经历并非邓家独有,很多红色后代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如孔东梅成了作家,宣扬毛泽东的故事与思想;万瀛女开创了珠宝品牌;叶明子成为了服装设计师。她们并没有被家族光环所困,而是在自己的道路上找到价值。邓卓玥用行动传承了邓家人的品质:不炫耀、不争名、不求利,但默默地为社会奉献着。
可以说,邓卓玥的慈善历程是一部实践的故事,她的善举实实在在地帮助了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她不图回报,也从不宣扬自己,却始终秉持着那份朴实的初心。正如她所说,“我们都是志愿者。”这种朴素而有力的信念,正是支撑她在慈善路上走得如此坚定的动力。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25127143632814630/?log_from=b12a06117d4e8_1731114814247
2025-09-06 08:39:42
2025-09-06 08:37:26
2025-09-06 08:35:11
2025-09-05 14:23:40
2025-09-05 01:46:00
2025-09-05 01:43:43
2025-09-05 01:41:27
2025-09-05 01:39:10
2025-09-05 01:36:53
2025-09-05 01:34:37
2025-09-05 01:32:20
2025-09-05 01:30:04
2025-09-05 01:27:47
2025-09-05 01:25:30
2025-09-05 01:23:13
2025-09-05 01:20:57
2025-09-04 11:31:35
2025-09-04 11:29:20
2025-09-04 11:27:05
2025-09-04 11:2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