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 / China Railway CRH380A
2025-05-09 09:23:38
《三国志》导读第二十八讲:魏书·崔琰/毛玠/徐奕/何夔传
《三国志》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历史#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是宾客皆伏失色。
【译】崔琰字季皀,是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朴实而不善言辞,爱好击剑,崇尚武事。二十三岁的时候,乡里将他转为正卒,他才开始感奋激发,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了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那里从师学习。学习还不到一年,徐州的黄巾军就攻破了北海,郑玄和他的弟子们到不其山中躲避战乱。当时在县里买进的粮食很匮乏,郑玄只好遣散学生不再讲学。崔琰被遣散,当时盗匪贼寇到处都是,西行的道路无法通行。于是崔琰就在青、徐、兖、豫四州的郊野徘徊逗留,往东去到寿春,往南也到了长江、洞庭湖地区。崔琰自从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来,在家里以弹琴阅读作为娱乐。大将军袁绍闻讯就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残暴,四处掘开坟墓,崔琰劝谏袁绍说:“从前荀况说过:‘平时不教训士兵,哪怕是装备良好的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强大,哪怕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依靠这样的军队取得胜利。’现在尸骨被暴露在道路上,百姓没有见到您的德政,应该下令命各郡县将路上的尸骨掩埋起来,以表示您对死者的悲痛之情,以追随周文王的仁政。”袁绍任命崔琰为骑都尉。后来袁绍在黎阳练兵,将部队驻扎在延津渡口,崔琰又劝谏说:“天子现在在许昌,百姓都希望帮助顺从朝廷的人,不如固守边境,向天子陈述职守,以安定这片区域。”袁绍没有听从他的话,就在官渡战败。等到袁绍去世,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都想要得到崔琰。崔琰称病,坚决推辞,因此遭罪,被幽禁在监狱中,后来仰赖阴夔、陈琳的营救,才免于一死。太祖攻破袁氏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日统计户籍,结果可以达到三十万之众,那冀州就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说:“现在天下分裂离散,袁尚、袁谭两兄弟间互相进攻,冀州的百姓尸横遍野。没有听说正义的军队的仁政先到,探查各地民情风俗,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却算计兵力,把它当做首要解决的事,这难道是本州的百姓对明公您的期待吗?”太祖动容,向崔琰道歉。当时在座的宾客都吓得变了脸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殷鉴夏后,诗称不远;子卯不乐,礼以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强,公子宽放,盘游滋侈,义声不闻,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罴壮士,堕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拥徒百万,跨有河朔,无所容足也。今邦国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况公亲御戎马,上下劳惨,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深惟储副,以身为宝。而猥袭虞旅之贱服,忽驰骛而陵险,志雉兔之小娱,忘社稷之为重,斯诚有识所以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於天。”世子报曰:“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徵事。初授东曹时,教曰:“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故授东曹,往践厥职。”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於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译】太祖讨伐并州,留下崔琰在邺城辅佐还是世子的文帝。文帝依然外出狩猎,改换服饰、车马,兴致都在于追赶猎物。崔琰上书劝谏说:“听说周文王不敢以田猎为乐趣,这也是《尚书》中所劝诫的;鲁隐公外出观鱼,《春秋》因此讥讽他。这是周公、孔子的名言准则,两部经典的要旨义理。殷朝延续夏桀的统治方法,《诗经》中说殷朝的借鉴不能长远;子日、卯日因是疾日不奏音乐,《礼记》中将这件事作为忌讳,这又是时间距离比较近的得失事例,不可以不深入考察啊。袁氏家族富庶强盛,袁家的公子不受拘束,放荡不羁,四处游乐,用度奢侈,天下人没有听说过关于他们的正义之事,贤能有品德的君子,不久就有远遁避世的想法,勇猛的壮士,不愿意完全被他们任命。所以就算他们拥有百万百姓,地盘横跨河朔地区,也没有立足之地。现在国家凋敝,恩惠的德政还没有广布天下,天下百姓都踮起脚跟盼望着有德的君主。况且您亲自率领军队,各种事情都辛苦地操劳,世子您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言行,考虑治理国家的重大谋略,在内借鉴教训,在外发扬高远的气节,多加考虑您作为太子的职责,看重自己的身份。而您现在却降低身份,随意穿着不合身份的卑贱服装,奔走趋赴,身临险地,兴趣都在于捕获野鸡兔子这些小小的娱乐,忘了国家才是更重要的,这实在是让有见识的人为之忧心啊。希望世子您烧毁打猎的器具,丢弃打猎的服装,以满足众人的期望,不让老臣得罪上天。”世子回复说:“昨天听闻您的恳切教诲,向我展示先贤事例,希望我烧毁打猎的器具,丢弃打猎的服装,现在器具已经烧毁,服装也丢弃了,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希望还能得到您的教诲。”太祖担任丞相的时候,崔琰又担任了东西曹掾属征事。刚授予崔琰东曹的职务时,告诫说:“您有伯夷的风范,史鱼的正直,贪婪的人因仰慕您的声名而变得清廉,勇武的壮士因崇尚您的名声而更加努力,这是可以做为时代的表率的,所以授予东曹的职位,前去践行你的职责吧。”魏国刚建立时,崔琰被任命为尚书。当时还没有册立太子,临菑侯曹植有才能而且有仁爱之心。太祖心中犹豫,用信函下达命令让人在宫外秘密探访。只有崔琰没有缄封奏章回复说:“我知道《春秋》的要义,册立太子应是长子为先,况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德孝顺,聪慧明智,应该承继大统。崔琰以死坚守这个准则。”曹植,是崔琰兄长的女婿。太祖看重他的公正和高风亮节,深有感慨而叹息,提升他为中尉。
琰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惮焉。琰尝荐钜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襃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於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谓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涿郡孙礼、卢毓始入军府,琰又名之曰:“孙疏亮亢烈,刚简能断,卢清警明理,百炼不消,皆公才也。”后林、礼、毓咸至鼎辅。及琰友人公孙方、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笃义,类皆如此。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而琰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译】崔琰声音洪亮姿态优雅,眉目清秀,须长四尺,姿态很威严庄重,朝中士人对他很是敬仰,太祖也敬畏他。崔琰曾经举荐钜鹿人杨训,认为他虽然才能不够,但清廉忠贞,坚守道义,太祖立刻按理解征召他。后来太祖成为魏王,杨训上表称许赞扬太祖的征战之功,记述他崇高的品德。当时有人讥笑杨训迎合权势,虚伪无度,认为崔琰举荐得不好的人。崔琰向杨训拿来奏表的草稿看,写信给杨训说:“阅读这篇奏表,只是事情做得好罢了!时代啊时代,会有改变的时候。”崔琰的本意是讥讽那些喜欢谴责呵斥却不寻求情理的人。有人说崔琰这封信是轻视世人,充满怨恨非议,太祖大怒说:“俗语说‘生了女儿罢了’,‘罢了’不是好话。‘会有改变的时候’,意味很不恭敬。”就判罚崔琰为刑徒奴隶,太祖派人去看他,但崔琰言辞神色刚正不屈。太祖下令说:“崔琰虽然被判刑,但还能和宾客们沟通,门庭若市,很是热闹,对待宾客都是卷曲胡须,直视他们,好像有所嗔怪。”于是就将崔琰赐死了。当初,崔琰和司马朗关系密切,晋宣王司马懿正值壮年,崔琰对司马朗说:“你的弟弟,聪慧贤哲,明理公允,刚毅果断,才智特殊大概不是你能比得上的。”司马朗不这么认为,但崔琰经常秉持这个看法。崔琰的堂弟崔林,年少时没有什么名声威望,即使是族中亲戚也大多看轻他,但崔琰经常说:“这就是所谓的才能大的人成功晚的人,最后一定有很好的成就。”涿郡的孙礼、卢毓刚刚进入魏王军府,崔琰又评论他们说:“孙礼豁达坚毅,刚强果断,卢毓机智敏锐,明白事理,百折不挠,都是可以担任三公的贤才。”后来崔林、孙礼、卢毓都做到了宰辅之职。等到崔琰的朋友公孙方、宋阶早年去世,崔琰抚养他们的遗孤,就像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恩养他们。崔琰审察辨识人才,坚守情谊,大都是像这样的事。当初,太祖性格好猜忌,有他不能容忍的人,如鲁国人孔融、南阳人许攸、娄圭,都因为倚仗太祖旧部的身份,对太祖不恭敬被诛杀。而崔琰是最被世人感到心痛惋惜的,到现在都还为他抱冤。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於东,月盛於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所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馀。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译】毛玠字孝先,陈留郡平丘县人。年少时当过县吏,以清廉公允为人称道。毛玠打算到荆州躲避战乱,还没有到,得知刘表法令不明确,就前往鲁阳。太祖来到衮州,征召他为治中从事。毛玠对太祖说:“现在天下分崩离析,国君四处流离不在京都,百姓荒废本业,缺乏食物,四处流亡,公家没有能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稳固定的想法,这样是很难长久坚持的。现在袁绍、刘表虽然兵民众多,势力强大,但都没有长远的思量,没有树立基础、建立根本。军事,要合乎道义的才能胜利,要依靠财力才能守住地位,应该尊奉天子,号令那些不肯服从的人,努力发展农业,储备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伟业就能成功了。”太祖郑重地接纳了他的建议,调任他为幕府功曹。太祖担任司空丞相时,毛玠曾经担任东曹掾,和崔琰一起主管官员的选拔举荐,那些被他举荐任用的人,都是清廉公正的士人,那些虽然在当时负有盛名但是行为没有准则的人,最后都没有得到举荐。他追求以节俭作为他人表率,因此天下的士人没有不以清廉节义勉励自己的,即使是显贵受宠信的臣子,车马服饰也不敢超越限度。太祖感叹说:“像这样任用人才,让天下百姓自己治理自己,我还需要做什么呢!”文帝还是五官中郎将时,亲自去见毛玠,将自己的亲属嘱托给他任用。毛玠回答说:“老臣因为能恪尽职守,才侥幸免于获罪,现在您所说的人不符合提升的标准,所以不敢遵从您的命令。”大军返回邺城后,大臣们商议将官职合并。毛玠对私下对他的请求都没有同意,当时的人忌惮他,都想要撤除东曹的职位。就一起上告说:“从前西曹在上,东曹其次,应该撤除东曹。”太祖知道他们的想法,下令说:“太阳从东面升起,月亮在东面明亮,普通人说到方向,也是先说东方,为什么要撤除东曹?”于是撤除了西曹。当初,太祖平定流程,赏赐所缴获的物品,特地将素色屏风和凭几赐给毛玠,说:“您有古代贤人的风范,所以赐给您古人的用具。”毛玠身居高位经常穿布衣吃素菜,尽心尽力地抚养教育哥哥的儿子。所得到的赏赐都救济布施贫困的族人,家中没有什么钱财后来被提升为右军师。魏国建立初期,毛玠担任尚书仆射,又主管官员选拔任用。当时太子人选还没有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受到恩宠,毛玠暗中劝谏太祖说:“眼前有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区分,导致宗族覆灭,国家败亡。太子的废立是大事,不应该是我们听到的消息。”后来百官聚会,毛玠起身去厕所,太祖看着他说:“这就是所谓的国家的正直的人,我的周昌啊。”
崔琰既死,玠内不悦。后有白玠者:“出见黥面反者,其妻子没为官奴婢,玠言曰‘使天不雨者盖此也’。“太祖大怒,收玠付狱。大理锺繇诘玠曰:“自古圣帝明王,罪及妻子。书云:‘左不共左,右不共右,予则孥戮女。’司寇之职,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汉律,罪人妻子没为奴婢,黥面。汉法所行黥墨之刑,存於古典。今真奴婢祖先有罪,虽历百世,犹有黥面供官,一以宽良民之命,二以宥并罪之辜。此何以负於神明之意,而当致旱?案典谋,急恒寒若,舒恒燠若,宽则亢阳,所以为旱。玠之吐言,以为宽邪,以为急也?急当阴霖,何以反旱?成汤圣世,野无生草,周宣令主,旱魃为虐。亢旱以来,积三十年,归咎黥面,为相值不?卫人伐邢,师兴而雨,罪恶无徵,何以应天?玠讥谤之言,流於下民,不悦之声,上闻圣听。玠之吐言,势不独语,时见黥面,凡为几人?黥面奴婢,所识知邪?何缘得见,对之叹言?时以语谁?见答云何?以何日月?於何处所?事已发露,不得隐欺,具以状对。”玠曰:“臣闻萧生缢死,困於石显;贾子放外,谗在绛、灌;白起赐剑於杜邮;晁错致诛於东市;伍员绝命於吴都。斯数子者,或妒其前,或害其后。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职在机近,人事所窜。属臣以私,无势不绝,语臣以冤,无细不理。人情淫利,为法所禁,法禁于利,势能害之。青蝇横生,为臣作谤,谤臣之人,势不在他。昔王叔、陈生争正王廷,宣子平理。命举其契,是非有宜,曲直有所,春秋嘉焉,是以书之。臣不言此,无有时、人。说臣此言,必有徵要。乞蒙宣子之辨,而求王叔之对。若臣以曲闻,即刑之日,方之安驷之赠;赐剑之来,比之重赏之惠。谨以状对。”时桓阶、和洽进言救玠。玠遂免黜,卒于家。太祖赐棺器钱帛,拜子机郎中。
【译】崔琰被赐死,毛玠心中不高兴。后来有人举报毛玠说:“毛玠出门看到因犯罪被在脸上刺字的人,将他们的妻子儿女都籍没为官家奴婢,毛玠还说‘天不下雨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吧’。”太祖非常生气,将毛玠收押关进监狱大理寺卿锺繇诘问毛玠说:“自古以来圣哲贤明的君主,犯罪了也要殃及家人。《尚书》中说:‘车左不尽车左的职责,车右不尽车右的职责,我就会将你们的子孙一起诛杀。’《周礼》中记载司寇的职责,男子犯罪,就没入官府为奴隶,女子犯罪就没入官府舂米。汉代律法规定,有罪之人的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婢,在脸上刺字。汉朝法律实行的在脸上刺字的刑罚,在古代典籍中已经有记载。现在真正的奴隶祖先有罪,虽然经过了百代,依然还要在脸上刺字,供官府役使,一方面是为了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是为了宽恕犯人的罪过。这样怎么会违背神明的意思而导致出现旱灾呢?依照《尚书》中的说法,律法严峻,天气就会寒冷,律法宽松,天气就会炎热,所以才导致旱灾。毛玠你说的话,是认为律法太严峻呢,还是太宽松呢?如果是律法严峻,那就应该降雨不断,怎么反而大旱呢?在成汤那个圣明的时代,田野中不长青草,周宣王是很好的君主,但也出现大旱灾。天下大旱以来,已经有三十年了,将过错归咎于给犯人脸上刺字,相互之间有关联吗?春秋时期的卫人征伐邢国,刚发兵就天降大雨,如果邢国的罪恶没有征兆,上天怎么会出现预示?毛玠你讽刺诽谤的话已经流传到下层百姓中,百姓不满意的声音,君主已经听说了。毛玠你说出这样的话,一定不是对自己说的,当时你看到的脸上刺字的人,一个有几个?脸上刺字的奴婢,你认识吗?事情已经被揭露出来,你不能隐瞒欺骗,将详细情形完整地说出来。”毛玠说:“我听说萧望自缢而死,是因为被石显陷害;贾谊被流放外地,是因为被周勃、灌婴的谗言中伤;白起在杜邮被赐剑自刎;晁错在东市被斩杀;伍子胥在吴都死去。这几个人,有的因为被人公开嫉妒,有的因为被人暗中陷害。我年少的时候就担任县吏,通过累计勤勉获得官职,官职又在机密紧要的地方,涉及很多人事关系。如果有人想借私情请托办事,无论什么样的权势我都是回绝的,如果有人向我陈诉冤情,无论多小的事情我都认真审理。如果人的心理是想不断追求利益,这是律法所禁止的,如果依照律法禁止非法取得私利的行为,有权势的人就会陷害他。那些谗佞小人,对我进行诽谤,那些诽谤我的一定不是其他人。从前王叔、陈生与伯舆在朝堂山争论,范宣子公平处理。他让他们各自拿出证据,使对错评论得当,是非各得其所,《春秋》中赞扬这件事,所以将其记录下来。我没有说过那样的话,也没有时间、地点。说我说过这样的话,一定要有证据。请求得到范宣子那样的评断,和王叔那样的人对质。如果确实是我的过错,即将行刑的那天,我会像得到车马赠送那样坦然赴死;赐来让我自刎的剑,我会将它看做厚重赏赐的恩惠。希望用这份状书回答你的话。”当时桓阶与和洽进言援救毛玠。毛玠就免于一死,被罢免了官职,后来在家中去世。太祖赏赐棺木、祭器、钱和绢帛,任命他的儿子毛机为郎中。
徐奕字季才,东莞人也。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奕改姓名,微服还本郡。太祖为司空,辟为掾属,从西征马超。超破,军还。时关中新服,未甚安,留奕为丞相长史,镇抚西京,西京称其威信。转为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属。丁仪等见宠於时,并害之,而奕终不为动。出为魏郡太守。太祖征孙权,徙为留府长史,谓奕曰:“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然微太严。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弱制刚强者,望之於君也。今使君统留事,孤无复还顾之忧也。”魏国既建,为尚书,复典选举,迁尚书令。太祖征汉中,魏讽等谋反,中尉杨俊左迁。太祖叹曰:“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安得如诸葛丰者,使代俊乎!”桓阶曰:“徐奕其人也。”太祖乃以奕为中尉,手令曰:“昔楚有子玉,文公为之侧席而坐;汲黯在朝,淮南为之折谋。诗称'邦之司直',君之谓与!”在职数月,疾笃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译】徐奕字季才,东莞人。到江东地区躲避战乱,孙策按照礼节任命他。徐奕改换了姓名,穿着平民衣服回到故郡。太祖担任司空,征召他为掾属,跟随太祖往西征讨马超。马超被攻破,大军返回。当时关中地区刚被征服,还不是很安定,太祖就将徐奕留下担任丞相长史,镇守安抚西京,西京的百姓都称赞他的威望信誉。后来徐奕转任雍州刺史,又返回担任东曹属。丁仪等人在当时很受宠信,都嫉妒徐奕,徐奕始终没有什么反应。徐奕出京担任魏郡太守。太祖征讨孙权,将徐奕转为留府长史,对徐奕说:“您的忠诚坚贞,古人也比不上,但稍微有些严苛了。从前西门豹佩戴皮绳以缓解自己的急躁,能凭借柔弱克制刚强,是我们对您的期望。现在让您主管留守事宜,我没有什么可顾虑的了。”魏国建立以后,徐奕被任命为尚书,又主管官员选拔举荐,又提升为尚书令。太祖征讨汉中时,魏讽等人密谋反叛,中尉杨俊被降职。太祖感叹说:“魏讽之所以胆敢生出叛乱之心,都是因为辅助我的大臣中没有能够阻止奸邪防备阴谋的人。怎么样才能得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让他们代替杨俊呢?”桓阶说:“徐奕这个人可以。”太祖就任命徐奕为中尉,亲下命令说:“从前楚国有子玉,晋文公因此不能安坐;汲黯在汉朝庭上,淮南王因此图谋不成功。《诗经》中说‘国家的正直之人’,说的就是您啊!”徐奕在官任上几个月,因为病重请求离职,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就逝世了。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也。曾祖父熙,汉安帝时官至车骑将军。夔幼丧父,与母兄居,以孝友称。长八尺三寸,容貌威严。避乱淮南。后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夔谓术谋臣李业曰:“昔柳下惠闻伐国之谋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斯言何为至于我哉’!”遂遁匿灊山。术知夔终不为己用,乃止。术从兄山阳太守遗母,夔从姑也,是以虽恨夔而不加害。建安二年,夔将还乡里,度术必急追,乃间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顷之,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时有传袁术军乱者,太祖问夔曰;“你以为信不?”夔对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术无信顺之实,而望天人之助,此不可以得志於天下。夫失道之主,亲戚叛之,而况於左右乎!以夔观之,其乱必矣。”太祖曰;“为国失贤则亡。君不为术所用;乱,不亦宜乎!”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出为城父令。迁长广太守。郡滨山海,黄巾未平,豪杰多背叛,袁谭就加以官位。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馀家,为寇害。议者欲举兵攻之。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习於乱,不能自还,未被德教,故不知反善。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战。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乃遣郡丞黄珍在,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夔遣吏成弘领校尉,长广县丞等郊迎奉牛酒,诣郡。矣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馀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旬月皆平定。
【译】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他的曾祖父何熙,在汉安帝时做到了车骑将军的位置。何夔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和母亲与兄长住在一起,他以恭孝友爱为人称道。身高八尺三寸,相貌矜持严整。他曾经到淮南地区躲避战乱。后来袁术到了寿春,征召他为官,何夔没有答应,但最后还是被袁术强留下。很久之后,袁术和桥蕤一起围攻蕲阳,太祖率军死守蕲阳,袁术因为和何夔是蕲阳本郡人,打算胁迫他前去游说蕲阳城里的人。何夔对袁术的谋臣李业说:“从前柳下惠得知要讨伐别国的计划,脸上有忧虑的神情,说‘我听说讨伐别国是不需要询问仁义之人的,这样的话怎么会到我这里来呢’!”于是就逃走躲藏在灊山。袁术知道何夔终究不会被自己任用,就打消了让他去劝降的念头。袁术的堂兄山阳太守袁遗的母亲,是何夔的堂姑,所以袁术虽然心中怨恨何夔但也没有伤害他。建安二年,何夔即将返回故乡,估计袁术一定会迅速追上来,就从小路走,得以顺利离开,第二年回到故郡。不久,太祖征召他担任司空掾属。当时有人传言说袁术军中出现动乱,太祖问何夔说:“您认为可信吗?”何夔回答说:“上天帮助的是顺应天意的人,百姓帮助的是信守承诺的人。袁术没有顺应天意和信守承诺的作为,却希望上天和人民都帮助他,这是不会实现自己的志向的。失去道义的君主,亲朋好友都会背叛他,更何况是左右的人呢!按我的看法,这个动乱是一定的。”太祖说:“治理国家,失去了贤能之人。国家就会灭亡。您不肯被袁术任用;那他军中动乱,不是应该发生的吗!”太祖性情严酷,掾属处理公事,经常受到杖刑;何夔经常带着毒药,发誓宁愿死也不愿受到侮辱,所以一直都没有受到杖刑。后来何夔出京担任城父令。又调任为长广太守。长广郡靠山临海,黄巾军还没有平定,当地英雄豪杰大多反叛,袁谭立即授予他们官职。长广县人管承,有兵众三千多家,成为贼寇祸害。商议的人打算率军攻打他。何夔说:“管承等人也不是生来就愿意为害百姓的,他们习惯于作乱,不能自行改正,没有受到仁德的教化,所以不知道改过向善。现在用军队追击他们太急,他们担心被消灭,一定联合起来全力作战。既然攻打他们不容易攻克,即使取胜,也一定会伤害到官吏百姓,不如慢慢地将我们的恩德告知他们,让他们得以自己悔改,那就可以不用出兵也可以平定他们了。”就派遣郡丞黄珍前去,向他们陈述成败的利害关系,管承等人都请求归附。何夔派遣官员成弘兼任校尉,长广县丞等人带着牛和酒到郊外迎接,将他们带到郡中治所。矣平的贼寇从前,部众也有几千人,何夔率领郡中军队和张辽一起征讨并平定了他。东牟人王营,部众有三千多家,胁迫昌阳县中的百姓作乱。何夔派官吏王钦等人,告诉他们计策,让王营的部众都四散逃离。一个月的时间就全都平定了。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又收租税绵绢。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自丧乱已来,民人失所,今虽小安,然服教日浅。所下新科,皆以明罚敕法,齐一大化也。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比及三年,民安其业,然后齐之以法,则无所不至矣。”太祖从其言。徵还,参丞相军事。海贼郭祖寇暴乐安、济南界,州郡苦之。太祖以夔前在长广有威信,拜乐安太守。到官数月,诸城悉平。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於太祖曰:“自军兴以来,制度草创,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时忘道德。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又可脩保举故不以实之令,使有司别受其负。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以督群下,以率万民,如是则天下幸甚。”太祖称善。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为太子,以凉茂为太傅,夔为少傅;特命二傅与尚书东曹并选太子诸侯官属。茂卒,以夔代茂。每月朔,太傅入见太子,太子正法服而礼焉;他日无会仪。夔迁太仆,太子欲与辞,宿戒供,夔无往意;乃与书请之,夔以国有常制,遂不往。其履正如此。然於节俭之世,最为豪迈。文帝践阼,封成阳亭侯,邑三百户。疾病,屡起逊位。诏报曰:“盖礼贤亲旧,帝王之常务也。以亲则君有辅弼之勋焉,以贤则君有醇固之茂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今君疾虽未瘳,神明听之矣。君其即安,以顺朕意。”薨,谥曰靖侯。子曾嗣,咸熙中为司徒。
【译】这时候太祖刚刚制定好新的法令颁发到各地州郡,又征收租税和绢匹棉帛。何夔认为长广郡刚刚设立,最近又有过战事,不能突然用法令约束,就上书说:“自从祸乱以来,百姓流离失所,现在虽然稍稍安定,但百姓接受教化的时日还短。现在颁发的新法令,都用严明的刑罚来整饬法令,统一国家的教化。现在我管理的六个县,地界刚刚划定,又加上饥荒,如果一切事宜都用禁令来整治,恐怕会有不服从教化的人。要是有不服从教化的,就不得不诛杀,那就不是观察民情设立教化顺应时机的本意了。古代帝王将王畿以外的地方划分成九等地区来征收赋税,用以区别距离得远近,制定三种刑法制度来平定社会动乱,我认为这个郡应该遵循偏远地区,新封藩国的典例,郡中的民间小事,让长吏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处理,对上不违背严正的律法,对下也能顺应百姓的心意。等到三年之后,百姓安居乐业,再用律法来整治,那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了。”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征召他回京,参与丞相府的军事事宜。海盗郭祖进犯乐安、济南地界并劫掠,各州郡都苦不堪言。太祖因为何夔之前在长广郡有威望,任命他为乐安太守。何夔到职几个月,各城都平定了。何夔入京担任丞相府东曹掾。对太祖说:“自从军队兴盛以来,各项制度都是初步拟定,任用的人没有详细了解他们的本心,所以各自招揽相似的人,经常忘记道义品德的选择。何夔听说依照贤能来制定爵位,那百姓就会注重道德修养;根据功绩制定俸禄,百姓就会致力于建立功业。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的官吏任用,一定要先在市井街巷中核查,让长幼有序,不要互相逾越礼节。表明对忠诚正直之人的奖赏,彰显对公正实诚之人的回报,那贤能和不贤的区别,就会很明显了。还可以制定不按实际情况去举荐故旧的法令,让各处官员各自承担责任。在朝中的大臣,当时接受教令和各曹一起被选拔的人,各自承担责任。对上可以观察朝中官员的节义,对下也可以堵住争夺官位的源头,以督促群臣,做百姓的表率,如果这样做,那天下就非常幸运了。”太祖称赞他说得对。魏国建立之后,何夔被任命为尚书仆射。文帝还是太子时,任命凉茂为太傅,何夔为少傅;太祖特地下令太傅和少傅与尚书东曹共同选为太子手下的主要官员。凉茂去世后,何夔替代了他的职位。每个月的朔日,太傅入宫拜见太子,太子穿上正式的服装以礼接待;其他时日就没有会面的礼仪。何夔调任太仆,太子想要和他辞别,斋戒供奉,何夔也没有前往的意思;太子就给他书信请他前来,何夔认为国家有一定的制度,就没有前往。他行为正直到这种程度。但在节俭用度的时候,何夔是最豪华奢侈的。文帝登基后,封何夔为成阳亭侯,食邑三百户。何夔生病,多次请求辞官。文帝下诏回复说:“对贤人以礼相待,对故旧亲近,是君主的日常工作。从亲近来看,您有辅佐江山的功劳,从贤能来看,您有纯正坚贞的优秀品质。暗中做有德于人的事一定会得到回报,现在您的病虽然还未痊愈,但神明已经听到了请求。您还是安心休息,以顺着我的心意吧。”何夔去世,谧号称靖侯。他的儿子何曾继承爵位,咸熙年间担任司徒。
2025-05-09 09:23:38
2025-05-08 16:28:49
2025-05-08 16:26:34
2025-05-08 16:24:19
2025-05-08 16:22:04
2025-05-08 16:19:49
2025-05-08 16:17:34
2025-05-08 16:15:19
2025-05-08 16:13:04
2025-05-08 16:10:48
2025-05-08 16:08:34
2025-05-08 16:06:19
2025-05-08 16:04:03
2025-05-08 16:01:48
2025-05-08 15:59:33
2025-05-08 15:57:18
2025-05-08 15:55:03
2025-05-08 15:52:48
2025-05-08 15:50:33
2025-05-08 15: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