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贵的10辆汽车,第一名能买147辆法拉利,你的目标是哪一辆?
2025-05-17 23:40:56
59年后当事人讲述“228事件”真相:国民党欺凌台湾人?并不是
2006年,一位名叫林明珠的七旬老妇对媒体说,“二二八事件”根本不是所谓的“国民党官员欺负台湾人”。这名老妇人,是引发冲突的当事人林江迈的女儿。
一直以来,“二二八事件”在台湾都是被盖棺定论的。按照长期以来的说法,“二二八事件”是国民党当局对台湾人民的一次血腥镇压。由此引发的伤痕,在台湾社会形成了一道深深的裂缝。
林明珠的说法,会被台湾社会主流接受吗?
“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场由处理私贩香烟引起的小争执。
按照国民党在台湾颁布的法令,私贩香烟是非法行为。1947年2月28日,国民党稽查人员在台北查获了一个名叫林江迈的贩烟妇女。林江迈苦苦哀求,围观民众也帮助她求情,但国民党稽查人员暴力执法引发群众不满,触发台北大批市民的暴动、示威、罢工和罢市,抗争与冲突在数日内蔓延整个台湾。
由于国民党官员和军警大多是外省人,这场冲突迅速升级成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全面对峙,当时台湾人几乎是总动员,各阶层人物都参加,大量外省人被恼怒已极的本地人杀害。国民党决定从大陆抽调兵力赴台镇压暴动,最终死亡人数没有确切统计,一般估计在2万到3万之间。
“二二八事件”直接导致了台湾人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不信任。在当时,国民党代表着外省人,一定程度上,“二二八事件”造成了台湾人对外省人乃至中国大陆地区的排斥和敌视情绪,并在后来成为台湾分裂主义思想蔓延滋生的温床。
时至今日,每到2月28日节点或在选举期间,“二二八事件”都会沦为政治炒作的争议话题,绿营人士把“二二八事件”当成反国民党的“道德工具”,大肆攻击国民党的“原罪”,煽动“省籍情结”,操弄所谓本省人和外省人的族群矛盾;而国民党每年都要公开向“二二八事件”受难家属道歉,尽量弥合社会对立。
但在2006年3月6日,69岁的林明珠却以亲历者的身份向媒体讲述了不一样的“二二八事件”。
引发冲突那天,年仅10岁的林明珠恰恰与母亲林江迈一起在台北市延平北路的烟摊照顾生意。一位国民党官员微笑着走到烟摊前,显然是想买香烟,且并无恶意。
不过,这位国民党官员操着一口纯正内地国语,这让只会讲闽南话和日语的林江迈母女俩犯了难,由于听不懂对方的话,母女俩焦急的向街上的人求助。可能是林江迈没有把话说清楚,也可能是国民党官员的身份本身就令路人感到反感,街边的人群突然聚拢过来,与这位官员理论——他们以为官员想骚扰母女俩。
林明珠反驳了“认为‘二二八事件’的起因是一个大陆官员欺凌了一个台湾妇人”。与此相反,她解释是由于语言沟通障碍的问题,才导致失控的混乱局面。
除了作为亲历者的林明珠提出异议外,出版过《台共党人的悲歌》《寻找祖国三千里》的台湾作家蓝博洲采访多位“二二八事件”的亲历者,其中有当年的报社记者、亲身参与的抗争者。他坦言,现在人们所认知的“二二八事件”跟真实的“二二八事件”相差很大,很多人特别是台湾绿营政客,故意把“二二八”和后来的“白色恐怖”混淆起来,这是他们为了“台独”,片面解释历史。
由于林明珠对事件的回忆与多年来的主流论述并不相符,甚至也不符合民进党当局的“政治正确”,她的这番话并未颠覆对“二二八事件”的定论。不过,林明珠的不同之声倒是给了我们某种新的启示:文化上的裂缝,终将反噬到现实政治之中。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本地人只能接受以日语为基础的奴化教育,在学校和社会上严厉禁止台湾民众讲国语、讲方言,目的是培养认同台湾本土、忠于殖民地的“顺民”,让本土认同压倒对中国的国家认同。作为家庭生活用语,闽南话是难以取消的,但国语则是绝对禁忌。由于日本殖民当局的这一高压政策,以至于到1945年时,大多数台湾新生代都不会讲国语,但会讲日语的则占全台人口的70%以上。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国民党台湾行政公署成立国语推行委员会,从大陆招募教师,大力普及国语教育。但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一出生接触的就是日文,想在短时间内学好国语十分困难。台湾居民和大陆人的文化隔阂,在短时间内是难以一下子就弥合的。
日据时代的台湾
与此同时,历经日本殖民50年的台湾人民,对重归祖国感到欢欣鼓舞,他们真心欢迎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但国民党派到台湾的官员腐败且压制民意,任人唯亲的现象处处可见,多数政府职位都由外省人担任,未顾及台湾本省人。
专制统治、省籍歧视在政治上和感情上深深地伤害了台湾民众,这给台湾民众的感觉是光复后自己的政治地位变化不大,还是当二等公民。
在一些台湾民众看来,专制、腐败和欺负台湾人的是国民党当局,国民党当局由外省人控制,国民党专制就这样与“外省人政权”的完成连接,直接误导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看法,当然也直接误导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
台湾人民由光复之初的欣喜感逐渐被愤怒和绝望取代,反专制、反独裁、争民主、求自治的群众运动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恰在这时“二二八事件”不期而至。
“二二八事件”的导火索虽然微不足道,但鉴于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失去民心,只要他一天不改善民主状况,台湾人民一天无法当家做主,即使没有“二二八”,也肯定会有其他的类似事变发生。
但刨除政治方面的因素,林明珠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回忆,也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二二八事件”的新视角,一个文化层面的视角——即使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长久分离开来,难免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必然造成文化认同上的隔阂,而这种隔阂最终必将反映到现实政治中,并成为激化政治不信任的一种负能量。
港台和海外华人地区陆续披露的很多史料也提到,“二二八事件”其实是一场本省人的排外暴动,当时暴动的本省人占据街道,盘查路人,先用闽南语问话,再用日语问话。若都能回应上来,则被要求唱日本国歌“君之代”。外省人根本无法用闽南话和日语作答,更不会唱日本国歌,于是轻则殴辱,重则打死。
文化隔阂是两岸地区的民众在交流中的最大障碍,早期反映的是能不能讲国语的问题,现在反映的是国家、民族心理认同问题,作为与祖国大陆母体长期分隔的台湾来说,这种文化和心理上的断裂与障碍,导致了他们与祖国大陆的感情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拨和撕裂。
由此台湾社会的大小问题很容易政治化,反对派、本土派每每诉诸“外省(大陆、中国)——本省(台湾)”的二元对立,影响到“国家认同”和“身份属性”的选择,进而扰乱台湾社会长治久安。
长期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也有这方面的教训,港英时期搞文化疏离,割裂香港与内地的关系,香港过去多少代人受的是这样的教育,改变不容易,需要恒久之功。
日据时代的台湾家庭,青年男子被征招参加日军
回归(统一)只是开始,回归(统一)之后的社会治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并且解决的任务。要想避免类似“二二八事件”、“去中国化”泛滥、香港骚乱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就必须重新培养当地人的祖国意识,从教育、宣传、文化诸多方面对当地社会进行再教育,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已经回归祖国的香港还是尚未统一的台湾,“人心回归”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弥合了文化心理上的裂痕,从心理上消除“分离后遗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同心圆才能筑牢,国家统一的基础才能坚实。
2025-05-17 23:40:56
2025-05-17 23:38:41
2025-05-17 07:23:05
2025-05-17 07:20:50
2025-05-17 07:18:34
2025-05-17 07:16:19
2025-05-17 07:14:04
2025-05-17 07:11:49
2025-05-17 07:09:34
2025-05-17 07:07:18
2025-05-17 07:05:03
2025-05-17 07:02:48
2025-05-17 07:00:34
2025-05-17 06:58:18
2025-05-17 06:56:02
2025-05-17 06:53:47
2025-05-17 06:51:32
2025-05-17 06:49:17
2025-05-17 06:47:02
2025-05-17 06: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