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吃播胖猴仔,巅峰时体重600斤,为保命减百斤,现复播后如何
2025-07-02 20:12:43
“胡说”接近于瞎说、乱说,为什么?来来来,一起语言大探险
胡说,一般是“说话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逻辑”的意思。
为什么是这个意思?
有朋友说: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大家都这么说,也都这么理解。
如果思考就此为止,便不会再有新发现。今天我们所理解的“胡说”,好比万里黄河的入海口。溯黄河而上,除了入海口的地貌,还可以看到壶口瀑布、若尔盖草原、雪山。
接下来我们一起大探险。
胡说,与瞎说、乱说近义。我们先看看瞎说、乱说。
瞎说:目害为瞎,视力不佳者的描述和论断为“瞎说”,后来比喻“不通过眼睛观察事实、不实事求是的言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便发言,是瞎说。
乱说:“乱”字,舌边有个钩,舌尖弯曲使舌头成鱼钩状,这样说话发音不清楚。有句俗话说:把舌头捋直了说。因为舌头伸直了,说得清楚。把舌尖卷起来成钩状,试着读一首唐诗,就对“乱说”有了直观体会。
比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唔哩哇啦的,听不清楚。
胡说为什么接近于乱说、瞎说?
陈寅恪先生谈及“五胡问题及其他”时写道:“胡”本是匈奴(huna)的专称,省略了(na),就音译为“胡”。“胡”后来成为外族的通称。
“你胡说”本意是“你说话像胡人一样。”
边地百姓的眼中,胡人说话什么样?就像学英语之前,听英语广播一样。我每次英语考试,听力答案都是蒙的,因为广播里一直在“胡说”。
胡言:北方外族寇边的时候,边民听到的话。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受教育很少,边民连自己的文字、语言学习都很少,更别说“胡言”了。
梦话一般听不懂,所以有时候把“说梦话”说成“说胡话”。对边民来说,在“听不懂”这个角度,胡言和乱语惊人地相似。对边民说话,胡人也多不讲道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词汇创造也一样,边民们干脆把这二位放一块儿,于是有了“胡言乱语”。
胡人寇边:边民不能耕田,庄稼被毁,这是断人生计的行为,边民自然痛恨胡人;放牧者不能放牧,还要逃命;有的人被胡人掠走,与家人分离,多少个家庭的幸福被破坏了;胡人进村鸡飞狗跳。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胡人掠夺、袭扰,带来的是农业、牧业、生活规律的破坏。“乱”是舌尖打卷、不按发音的规律说话。从规律角度看,胡与乱又相似。
有句古话说:听其言,观其行。判断一个人不仅要听他说,还要看他的行为。边民眼中,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胡人与“乱”如影随形。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打西周都城丰都、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战国时期,赵国李牧长期镇守雁门郡,曾常年受到匈奴袭扰;秦朝为了防止胡人,修筑了万里长城;汉匈之争成为了人类历史的转折点。
唐诗中的边塞诗,不少是描写与胡马作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这些古诗中的“胡”与“胡说”中的“胡”同意。
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在文化中形成了“胡等于乱,乱等于胡”的语境。我们有很多成语:胡思乱想、胡言乱语、胡编乱造。
这是“胡说、胡乱说”的历史渊源。
语言源于生活。如此看来,瞎说、乱说出现的时间早于胡说,流行度广于胡说。
胡言,是古人的外语。
杜甫有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一派胡言,却不仅仅是“一派外语”,还有历史赋予的“乱”的意思。
多少代人受到胡人的扰乱;胡人说话既听不懂,还不讲道理,边民们渐渐地创造了胡话、胡言、胡说、胡语。
这些词很生动,创造过程也生动。没有历史,造不出这些词。
有资料说:胡说,起于东晋之后。
个人认为:在东晋之后,“胡说”开始大范围流行。语言的创造与生活息息相关,“胡说”在东晋之前已经在边地小范围流行,如同小范围的方言。
胡说、胡言最初有胡马的影子。正是因为这种影子,胡说、胡思乱想、胡扯等词语得以经久不衰地流传。
胡扯,使人联想到:胡人掠夺牧民的牛羊马驼,牛羊马驼不跟胡人走,胡人就扯,哪有讲道理的?所以即便到了千年后的今天,“胡扯”依然有不讲道理的意思。
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淘洗后,很多词只剩下了抽象的含义,最初的形象、生动很少被提及。这是语言传播信息的必然。但是抽象就不生动,形象才生动。通过追本溯源,去寻找口语词汇最初的形象、生动,寻找的过程有无穷的乐趣,而且能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这是“胡说”给我们的启示。这些词贴近生活,是非常好的切入点。但是由于过于常态化,也最容易被忽略。以此为切入点,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产生后,就打开了一座涉及历史、文化、军事、语言等等学科的博物馆。而且这座博物馆就在身边,时刻免费开放给我们。
口语词汇多有历史的影子。
比如电脑,之前汉字有电、脑,但是直到近代有了计算机,才把两个字连在一起,有了电脑的称呼。先从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现象,之后有词语的创新。
寻找口语词汇最初的形象和生动,会更加理解先辈的生活,会更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会认识到汉语更多的魅力。
有句话说: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出生前的历史,那他永远只是个孩子。
因此,参观“口语博物馆”,会促使一个人的精神成长。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在路上走,烈日当空。地上突然出现了一只蜻蜓的影子,我抬头在空中寻找蜻蜓,没有找到。于是立即看地上的影子还在不在?还在。我又抬头找空中的蜻蜓,结果还是没有找到。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空中有蜻蜓,才会有影子。
口语里很多词,其实都有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影子,不过我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没有主动寻找空中蜻蜓的下意识。
很多词流传时间较久,司空见惯,少有对它“是什么?为什么?”的提问。没有问题作为思想的引擎,口语的形象、生动、趣味、历史渊源、文化启示也就无从发现。
我们口语中的很多词,如同地上的一块古陶片,有文物的价值。对口语进行考古大发现,何尝不是一次历史、文化、语言甚至创新思维的大发现呢?
考古学家李济先生说过:中国的地方,从考古学上讲,遍地是黄金。
我们的口语何尝不是一座文物博物馆?
口语也是一座有趣的迷宫。
走进迷宫,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思想旅行,仿佛从山东的东营溯河而上,到开封、洛阳、壶口、河套地区、若尔盖草原、青海、雪山,寻找黄河水之源头。
2025-07-02 20:12:43
2025-07-02 20:10:28
2025-07-02 20:08:13
2025-07-02 20:05:58
2025-07-02 20:03:42
2025-07-02 20:01:27
2025-07-02 19:59:12
2025-07-02 19:56:57
2025-07-02 19:54:42
2025-07-02 19:52:27
2025-07-02 19:50:11
2025-07-02 19:47:56
2025-07-02 19:45:41
2025-07-02 19:42:39
2025-07-02 19:40:24
2025-07-02 19:38:09
2025-07-02 19:35:54
2025-07-02 19:33:39
2025-07-02 19:31:23
2025-07-02 19: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