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牌子的空调质量最好?十大空调品牌解析!
2025-05-15 22:46:14
《西游记》:活了两百多年的金池长老,却始终没能明白人生的真谛
《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可以说是凡人中的老寿星,活了270多岁依然身康体健,并且经营着一个偌大的观音禅院。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这一生却又如同虚度,尽管活了两百多年,但却始终没能明白人生的真谛,反而一直都行走在错误和迷茫的道路之上。
虽然书中对此人的描写,仅仅停留在观音禅院这一难中。但是通过他在这段情节中的表现,却可以让人清晰地看到其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内心中的诸多偏激想法,还有那些存在误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尽管他出场的时间非常短暂,可是这些缺陷却暴露得极为明显。原著中的许多细节都在表明,金池长老其实一直没能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身为出家之人却极尽奢华;见到唐僧之后不谈佛法,反倒炫耀财物;贪恋宝贝袈裟,生出谋财害命之心;纵容弟子放火,毫无慈悲之意;由于弄丢袈裟,最终一死了之。
这些都是金池长老给人留下的直观印象,同时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也体现出了一个极为复杂阴暗的内心世界。
在《西游记》书中,他和唐僧虽然同为佛门中人,可是他们对于人生的追求,却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之上,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金池长老最后的下场才会如此凄凉,诚如人们所言,一个人的追求决定了最终的命运。
根据原著中的描写,金池长老是一个在生活上非常讲究的人。譬如他第一次出场时就是这样一番模样:
“头上戴一顶毗卢方帽,猫睛石的宝顶光辉;身上穿一领锦绒褊衫,翡翠毛的金边晃亮。一对僧鞋攒八宝,一根拄杖嵌云星。”
可能很多人都对他的衣着打扮不是很在意,但实际上这些细节当中,却存在着很多耐人寻味的线索。比如他帽子上的装饰品——猫睛石,所谓猫睛石也就是如今人们所说的猫眼石,是金绿宝石中最稀有珍贵的一种,也是斯里兰卡(古代人称之为狮子国)的专属特产,如今属于世界五大珍贵高档宝石之一,其价值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他身上所佩戴的翡翠,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高端奢侈品,能够拥有此物之人非富即贵,至于普通僧人根本无缘得之。单从这两点上来看,就足以说明金池长老乃是一个极尽奢华之人,而且自身也非常富有。
就像他脚上穿的八宝僧鞋,手中拿的星云拄杖,以及后来招待唐僧用的羊脂白玉托盘和镶有金边的茶盅,每一件东西都在向人们昭示着,这座观音禅院乃是一处极其富丽堂皇之地。同时这样的现象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金池长老所追求的,是一种极尽奢华的享受,对物质方面极其看重。
可是作为一个出家人,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其实就已经等同于一种病态,属于一种不正常的行为。比如在取经的过程中,也曾多次有人向唐僧师徒赠送金银财宝,用来答谢他们降妖除魔之恩。可是他们每一次都会说钱财乃是身外之物,出家人不可贪恋金银,最后只是带走一些米面干粮,而不曾接受那些黄白之物。
可是眼前的金池长老却与唐僧等人截然相反,他俨然在这里当起了大财主,并且还以此为荣,不停地在人前卖弄财富。这样的行为完全违背了《西游记》中佛教的宗旨,尤其是他作为整个观音禅院的院主,非但不能以身作则引导弟子们一心向佛,反而还带头贪恋世俗,如此行径跟他所拥有的身份并不匹配。
古人云:“身在其位,必谋其政。”一个人身在相应的位置,却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本身就已经说不过去。即使抛开院主的身份,只是将其当成一个普通人来说,他的所作所为也一样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人生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索取和拥有,而在于付出和奉献。
反观金池长老终其一生都在积蓄财物,用作自身享受,这无疑是一种自私的占有。而且在面对唐僧的时候,他的表现也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两个和尚坐在一起之后,所谈论的内容应该是与佛法有关的经文,或者是自己修行的感悟。毕竟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人们最容易挂在嘴边的话,往往都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关。可他对这些事情却都绝口不提,反而问对方有没有什么宝物可以让自己开开眼界。
那么由此可见,在他的内心里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些金银财宝,或者也可以说他已经把收集财物,当成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身为一个出家的和尚,却做不到内心清净四大皆空,反倒比一般人更加重利重财。
这样的人根本无法实现人生的价值,也不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任何有意义的正面影响。所以说他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完全偏离了正确的轨迹,只能走进一个没有光明的死角。
一个人如果不能根据现实中的身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那么又如何能够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只可惜两百多年的岁月,都没有让他察觉到自身的错误,更不曾想过纠正自己的方向。
金池长老的谋财害命之举,让人看到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
当金池长老亲眼看到唐僧的宝贝袈裟之后,瞬间激动得老泪纵横,表示自己做了200多年的和尚,还从未见过如此奇珍异宝。于是他对着唐僧说道:
“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
此时的他无疑已经起了贪心,只是还没有非常明显的表露出来。可是当他回到自己的禅房以后,便再无任何顾忌,开始和徒弟们商量起了如何谋财害命。经过一番讨论,他们最终决定用放火的方式,来解决掉唐僧和孙悟空,从而将宝贝袈裟彻底据为己有。
这时候他所展露出来的心态,完全看不到任何光明和正义的影子,更体现不出作为一个出家人的慈悲之意。为了一件袈裟,居然不惜伤害两个人的性命,此举已然涉及到了做人的原则性问题。
袈裟再好终归是一件物品,可孙悟空和唐僧却是两条鲜活的生命,两者之间孰轻孰重?这个问题应该很好解答,常言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中有些底线是断然不可以触碰的,谋财害命更是十恶不赦之举,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与惩罚。
通过这件事情,已经非常清晰地体现出了金池长老对待生命的态度。很显然他已经利欲熏心,产生了非常偏激的想法。财物与人的生命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可这两种概念在他的眼里却被本末倒置,完全分不清孰轻孰重。
也就是说他无法以正确的观念来看待生命的意义,为了得到宝贝袈裟可以不择手段。可是一个连生命都不尊重的人,自然也难以看清自己的人生,分不清世间的是非善恶,最终在迷茫中度过一生。
古往今来已经有数不尽的前车之鉴,都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认知,将自己推上了绝路。而眼下的金池长老,也即将重蹈那些人的覆辙。
贪得无厌的金池长老,最终选择用逃避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据《西游记》原著所言,观音禅院的那些和尚得到金池长老的授意之后,便开始在夜间纵火行凶,准备一举烧死唐僧师徒。可是他们却未曾想到孙悟空已然早有准备,设法护住了唐僧的住处,并且还吹起一阵狂风,把火吹到了对方那里。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平静的夜晚,熊熊大火在整个观音禅院中肆意燃烧,将此地变成了一片火海,绝大多数房屋都在这场大火中付之一炬。甚至就连那件宝贝袈裟,也被黑熊精这个不速之客趁乱偷走。此时此刻金池长老可谓是作茧自缚,处心积虑想要杀害唐僧师徒,却没想到最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个徒弟慌慌张张地跑上前来,对他这样说道:
“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拿出袈裟,还他去也。”
在这种万分焦急的情况之下,他觉得自己已经彻底走投无路。因为昨天夜里的一念之差,造成了现在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如今他早已没有任何勇气去面对这一切。
于是他咬紧牙关闭上双眼,用尽全力一头撞死在了墙上。如此情形正如古人所言:“自作孽,不可活。”可是这样的做法,也未尝不是一种逃避,他为了逃避前来兴师问罪的唐僧和孙悟空,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此举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他不仅欠唐僧师徒一个交代,同时也欠自己一个说法。活了两百多年的时间,最后却用逃避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结果,只能说明他的内心充满了迷茫,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追求目标,以至于最后走上了绝路。
这是因为他始终没能明白人生的真谛,不曾看清自己存在的意义。他没能像唐僧一样,拥有一个正确而又远大的追求,只是把目光放在了世俗的财富与自身的利益之上,不曾建立起真正的信念。
在这样的前提下,他的命运其实早已被注定,即使没有唐僧师徒的到来,终有一天他也会为那些错误的行为付出代价,亲手将自己推进深渊。
结语
人活一世或多或少都会面临一些迷茫,但区别就在于有人能够及时醒悟,有的人却一直沉沦其中。譬如《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尽管活了200多年,但却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不肯回头,直到最后也没能清醒过来。
他始终不明白,人生的真谛其实并不在于占据和拥有,而是在于付出和奉献。人这一生需要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为自己树立起一个值得为之付出一切的远大目标,并且努力奋斗一生。绝不能只为了贪图自私的享受,去无休止的占有,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克服那些自私的想法,让自己的境界得到提升,让生命得到升华。
本文图片上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2025-05-15 22:46:14
2025-05-15 22:43:59
2025-05-15 22:41:44
2025-05-15 22:39:29
2025-05-15 22:37:14
2025-05-15 22:34:59
2025-05-15 22:32:44
2025-05-15 22:30:27
2025-05-15 22:28:12
2025-05-15 22:25:57
2025-05-15 07:42:19
2025-05-15 07:40:04
2025-05-15 07:37:49
2025-05-15 07:35:34
2025-05-15 07:33:18
2025-05-15 07:31:02
2025-05-15 07:28:47
2025-05-15 07:26:32
2025-05-15 07:24:17
2025-05-15 07: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