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迷开悟侃烦恼(一五六)
2025-05-17 23:52:11
长沙火宫殿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火宫殿,地处古城长沙的第一街坡子街中段,又名乾元宫,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火神即是祝融,如今火宫殿的正殿仍书写着“火神庙”三个大字。
老火宫殿的“乾元宫”牌楼
如今的火宫殿牌楼
但是,历史上的火宫殿,从来不只是一个殿或庙,而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火宫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
1937年老长沙地图中的乾元宫、火后街、三王巷等
民国初期,火宫殿庙产富裕,在河西谷山冲、双眼塘、黑油沟等地共有田10余庄,田租达1600余担。
正殿“火神庙”
不止如此,火宫殿房产成片,靠火宫殿的一边,左起师古斋(纸庄),右到三王街口都有铺面,还有衣铺街、黎家坡7个门面,伍家岭还有一块地以及三王巷庙办丽泽小学所在的地盘。
火宫殿救火队使用过的救火车
1910年,火宫殿出资从广州买回救火机,成立了火宫殿救火会,因设备先进,使火灾损失最小,成为长沙最早最有名的消防队。
1920年以前,火宫殿长期由湖湘学士长沙名人叶德辉把持。1912年8月,他利用庙产经费在火宫殿后殿(火后街2号),创办了一所小学,自任校长,取名“丽泽学堂”,家境贫寒的儿童可免费入学。
叶德辉(1864—1927),自幼住在坡子街,其父在坡子街开叶公和染房,家道殷实。21岁乡试中举,28岁会试中第九名进士,殿试二甲,官至吏部主事。
湖湘学士长沙名人叶德辉
但他对仕途不感兴趣,不久就弃官归里,开始在坡子街营造他的“观古堂”。到1912年观古堂藏书已达2万余卷。时谓观古堂藏书“富甲海内”,是海内三大私家藏书楼之一。
叶德辉最大的学术成就是版本目录学研究,他编撰的《观葛堂书目丛刻》至今仍有价值。但是,叶德辉思想保守,他反对戊戌变法,反对辛亥革命,大革命时又反对工农运动。1927年4月,被湖南农工商学各界团体大会处死。
1927年,叶德辉被镇压后,由老八董(董事)掌管。这“八董”是:余太华金号、李文玉金号、叶公和酱园及东协盛、西协盛、九芝堂、福芝堂、寿芝堂等药号。
老八董之一的九芝堂
旧时,坡子街街面上的铺路麻石厚、宽尺多,长有四尺余,比其他街巷的麻石要厚一倍。由于神庙与官府相通,因此这条街有“官街”之称。
热天,从中和街口起至三王街口止,由庙董事会搭成竹木凉棚。行人走进凉棚下,脚踏平整无缝隙的麻石路面,头上有遮阴凉棚,顿感凉爽。
1926年成立于火宫殿的长沙消防联合会
从1930年到1938年“文夕大火”之前,火宫殿是作为长沙市消防联合会的驻地,常驻着一支救火义勇队。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中,火神庙被焚毁,惟乾元宫牌楼幸存。1940年前后,长沙谋划重建,为修复火宫殿,政府出了资,也向小商贩们集了资,在神殿前宽大的火烧坪内搭建了48间棚屋。
火宫殿曾搭建的棚屋
此后,火宫殿由新八董主持,他们是:詹恒大、詹彦文笔墨铺,杨正泰、杨振兴锡铺,老公和、王福鸣铜铺,阜昌参茸号、朱义新金银首饰号。
詹彦文笔墨庄开设于明代初年
由当时的旧城西区区长程前鹓任董长,叶德辉的儿子叶尚农任副董事长,设有秘书一人,由李仰贤担任,文书两人,跑庄的一人,下面还有打更的管伙食的勤杂泥木工等。
火宫殿的庙产收入的开支用于小学、救火会、祭祀三部分。其比例为六成(小学)、三成(救火会)、一成(祭祀)。救火会下面设有救火队,救火队设有司号、司机各一人。
1960年,火官殿地区拆除了棚屋商铺,兴建楼房。此后40年风风雨雨,寺庙兴废一言难尽。
1975年的火宫殿
1985年9月29日,中秋节当天,改建一新后的火宫殿重新开业
直到2001年,火神庙在原址重建,并于2002年竣工。周边茶园、戏台、书场、艺苑俱增旧制,楼台亭阁景物全新,为发展长沙饮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05年,火宫殿重修古戏台。2012年,火宫殿重新买回原丽泽小学的用地,用来扩建“湘菜首府”。
在长沙民间,历来即有火宫殿“德威煊赫”,是因在建造之初,即“用金砖铺地”,一直以来人们对此传闻均处怀疑中。当施工人员敲开水泥地面,赫然发现,火宫殿内坪及“湘菜首府”楼的墙脚,均出现大量“城砖”。
随着长沙文物考古专家,对火宫殿原基脚城砖铭文的研究,发现火宫殿内出现的大批城砖,并非用于长沙城池修筑及藩王府宫墙修筑的城砖,而是在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向湖广省之长沙府、宝庆府、衡州府、岳州府等府县特别征调、用于修筑明初首都应天府(今南京)城池的专用城砖。
火宫殿“德威煊赫”匾额挂在戏台上
因其身份显赫,史称此类城砖为“金砖”,从而证明老长沙历来流传的火宫殿“德威煊赫”源自“金砖铺地”,并非无因,由此揭开火宫殿一大神秘传闻。
火宫殿金砖照壁
为还原古老历史,彰显老长沙民间文化,今火宫殿特辟照壁,镶砖于内,表明我们对历史文化传统的珍爱和尊崇。
照璧内所嵌“金砖”
照璧内所嵌“金砖”,如铭文为“长沙府提调官经历高耀、司吏杨原善,醴陵县提调典史王思恭,司吏凌德”的砖块,亦同时出现在南京明城垣博物馆,并被考证为洪武七年( 公元1374年)所造,距今有600余年历史。
火宫殿演变成闻名遐迩的小吃场所,是在“文夕大火”之后。
火宫殿是名都其实的“小吃王国”
1947年2月22日《大公报》刊登了署名“滌予”的文章《火宫殿的小吃》,现摘录于下:
“久住长沙的人,提起火宫殿,没有不知道的。因为那儿在长沙大火前,是小贩杂卖的集中场所,也是江湖杂耍卖技糊口的据点。每逢初一十五有庙戏的时候,那就更热闹了。闲散的人,都爱到那里去逛一逛。那里卖的零食,像油炸豆腐、米花结麻花,又香又脆,是全市闻名的。
长沙大火后,火宫殿起了一个剧变。警局为救济一般无依贫民起见,把这儿改作了小卖场所,搭成两道小街,东成、西就这几个吉利字眼,也就冠在这两条小街的门牌上。这里有酒菜馆、面食店、理发所,因此就变成了贫民的小市场。
那里的酒菜、面食、茶点,一应俱全,味道比市面上的妙得多,价格比较餐厅酒馆都要便宜。红烧猪脚、清炖蹄筋、豆腐汤这几样菜做得最可口。尤其有家卤菜馆,腊菜味道不差,最宜于小酌。打几两白干(酒),切一盘腊牛肉,真够味!约集几个人,凑集不多的钱,便可大吃大喝一顿了。据说敌伪(指日本人)占领长沙时候,一些避难无处安身的单身汉儿,食喝两字都在这儿解决,因此,留在长沙的地下工作人员也是借这儿掩护潜身。长沙光复后,公务员、老百姓都复原(归来),长沙市人口增多,这里的生意也更好了,从早到晚,熙来攘往,有时竟没有座位……”
火宫殿的小吃
如今,据说火宫殿特色小吃有300多种,湘菜一百余道,早已成为一座名闻古今中外,集传统名俗文化、火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观前街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小吃街”。
2025-05-17 23:52:11
2025-05-17 23:49:56
2025-05-17 23:47:41
2025-05-17 23:45:26
2025-05-17 23:43:11
2025-05-17 23:40:56
2025-05-17 23:38:41
2025-05-17 07:23:05
2025-05-17 07:20:50
2025-05-17 07:18:34
2025-05-17 07:16:19
2025-05-17 07:14:04
2025-05-17 07:11:49
2025-05-17 07:09:34
2025-05-17 07:07:18
2025-05-17 07:05:03
2025-05-17 07:02:48
2025-05-17 07:00:34
2025-05-17 06:58:18
2025-05-17 06:56:02